打破「少吃油」迷思吃對才重要 醫曝這種油大傷心血管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說,民衆常吃的速食油炸品多含有反式脂肪(Trans fat),此是加工過程中的「人造油」,原本是爲了延長保存、讓食物口感更酥脆,但代價是讓血管變得脆弱,是最需要完全避免的一種脂肪。圖/123RF
爲了養生、健康,「少吃油」成爲現代人的健康守則,但有些油即使少吃仍會傷血管,有些油反而是身體的修護隊。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真正該問的不是「吃多少油」,而是「吃哪一種油」,因油脂從來不是壞人,但必須認清「什麼是值得吃的油」,「什麼是該遠離的油」,若從小吃太多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長大後不只胖,還可能提早出現動脈硬化。
從早餐的奶油吐司,到火鍋裡的沙茶醬、晚上的香酥雞腿,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脂肪。這些脂肪分成幾大類,各自的「個性」跟健康風險都不一樣。如果我們從來沒弄懂,那麼再小心翼翼地「少吃」,也可能走錯方向。
張家銘說,常見的豬油、牛油、奶油、椰子油、全脂乳製品等,均含有飽和脂肪,最容易出現在傳統料理,像是用豬油炒菜、紅燒肉、油蔥酥等。它們在室溫下呈現固態,耐高溫、口感香,但代價是會讓壞膽固醇(LDL)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其中,尤其是像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這些飽和脂肪酸,會干擾身體清除膽固醇的機制,讓血液中堆積的壞膽固醇越來越多。
張家銘說,含有飽和脂肪的油脂優點是穩定、耐炒、口感香,但缺點壞膽固醇會升高,容易造成動脈硬化,提醒不是完全不能吃,但建議少量、偶爾、不要天天吃。
民衆常吃的餅乾、派皮、奶精、酥皮、速食油炸品等多含有反式脂肪(Trans fat),此是加工過程中的「人造油」,原本是爲了延長保存、讓食物口感更酥脆,但代價是讓血管變得脆弱,是最需要完全避免的一種脂肪。張家銘提醒,它不只會讓壞膽固醇升高,還會降低好膽固醇(HDL),造成雙重傷害。還會促進慢性發炎、提高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與死亡率。
張家銘說,能幫忙護心又控油的油脂,應以單元不飽和脂肪爲主,常見於橄欖油、酪梨、堅果、芝麻油,它是目前醫學界公認最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之一,可以保護血管、穩定血脂、不易氧化,並能降低壞膽固醇,並維持或提升好膽固醇。地中海飲食就是以這類脂肪爲核心,讓很多人明明吃得不清淡,卻能長壽、血管年輕。
至於,多元與單元不飽和脂肪應該如何搭配?張家銘說,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包括耳熟能詳的Omega-3和Omega-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的「必需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 Omega-9,雖然不是「必需脂肪酸」,但一樣對心血管與代謝健康非常有益。
因此,Omega-3常含在鯖魚、鮭魚等深海魚、亞麻籽、奇亞籽、核桃,有助於抗發炎、保護心血管、支援腦部與視網膜發育,是孕婦與成長中孩童非常需要的脂肪酸。Omega-6常見於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芝麻油,以維持細胞功能與免疫調節,前提是攝取不過量。Omega-9含在橄欖油、酪梨油、榛果油、杏仁,可以穩定血脂、抗氧化、減少發炎反應。
張家銘提醒,Omega-3與Omega-6雖然同樣重要,但現代人攝取太多,反而可能引起慢性發炎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甚至與代謝症候羣、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因此,最健康的策略不是單純「攝取某一種脂肪」,而是維持三種脂肪酸的黃金比例,Omega-6 比Omega-3 理想爲 4:1 以下,而多數現代人飲食卻高達 15:1 或更極端。建議每週攝取2次深海魚,以補足Omega-3、選用橄欖油或酪梨油增加Omega-9、避免使用加工種子油,以降低Omega-6,來達到真正的Omega平衡。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