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產業三大痛點!重慶家蠶新品種實現1000萬元簽約轉化
近日,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獲悉,8月1日,在北京舉辦的農業科技大市場建設工作啓動會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科技成果交流路演現場,來自重慶的“限白一號”家蠶新品種亮相現場,並與頭部企業成功實現1000萬元簽約轉化。該成果由西南大學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蠶桑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研發,通過基因標記技術實現家蠶卵殼顏色與性別的精準關聯,徹底破解傳統蠶桑產業三大核心痛點,被專家稱爲“顛覆性成果”。
本次由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的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交流路演,重點推介了12項前沿創新成果。代方銀教授在《智辨雌雄,“重男親女”,基因育種“一箭三雕”——可機選雌雄的黑白卵色性別標記家蠶實用新品種》的成果推介中,系統介紹了團隊歷時多年研發的這項顛覆性成果。
據介紹,該成果通過基因標記技術,成功將家蠶卵殼顏色與性別精準關聯:雌性蠶卵呈黑色,雄性蠶卵爲白色,首次實現實用蠶品種的蠶卵性別自動化精準識別和分選,徹底解決了三大產業痛點。
一是破解人工分選困局。傳統蠶種生產需依賴高強度人工鑑別雌雄蠶蛹,存在效率低下、時間窗口緊張、勞動力成本高昂、傷害蛹體等問題。“限白一號”搭載智能化分選系統,在卵期實現雌雄自動化分選,準確率99%以上,效率提升200倍,人力投入下降90%。
二是提升蠶絲品質與均一性。家蠶在傳統雌雄混養模式下,雌雄蠶繭因蠶絲物理特性差異導致繅絲均勻性差,制約高端絲製品生產。“限白一號”品種實現雌雄“分選-分養-分繅”,纖度及性能均一,顯著提升生絲品質,爲高檔絲綢提供穩定原料,推動產品溢價能力提升。
三是突破種卵利用率瓶頸。雄蠶健康性更強、料絲轉化率更高、生絲品級高,因此單養雄蠶經濟效益更高,但現行單養雄蠶品種因依賴致死基因(雌卵胚胎早期死亡),種卵利用率僅爲50%,制種成本翻倍。而“限白一號”通過限性卵色標記技術,使雌雄卵均100%利用,相較現行“單養雄蠶”品種,增加了單雌種卵,具有更大靈活性和競爭力。
活動現場,經專家組評審和權威模型評估,該成果的經濟價值評估爲1200萬元。團隊與山東廣通蠶種集團簽約1000萬元合作意向,計劃儘快在蠶桑主產區推廣。
代方銀教授強調:通過“分選-分養-分繅”全流程技術路徑,該品種綜合效益較傳統模式提升20%以上,實現了蠶種生產效率、繭絲品質、經濟效益的“三提高”,更將推動蠶桑產業向智能化、高值化升級。該成果的落地轉化,標誌着我國家蠶育種取得重大突破,爲構建蠶桑現代產業體系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
重慶市種業創新攻關“揭榜掛帥”專項、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爲該成果研發提供了經費資助,四川省三臺蠶種場爲該項成果的聯合研發單位。
上游新聞記者 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