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元=30萬度電?小創新實現三方共贏
在江西豐礦集團新高焦化有限公司的備煤車間,一個“千元創奇蹟”的故事正在上演:僅通過1000元的技術革新,竟實現了每年30餘萬度電的節省。這一成果不僅提升了卸煤效率,還降低了物流成本,實現了三方共贏。
年初,公司供應部門調整運輸策略,導致汽車到廠煤量猛增至每月3萬餘噸,備煤車間的汽車受煤坑成爲產能的“瓶頸”環節。每日超過1000噸的卸煤任務,因受煤坑內平鋪的工字鋼設計缺陷,煤炭極易堵塞,需人工疏通,耗時費力,司機與工人都苦不堪言。此外,爲保證煤炭入坑後的運輸,4條皮帶需全程運轉,即便在疏通堵塞時,皮帶也無法頻繁啓停,導致電量浪費嚴重。
面對這一困境,備煤車間黨支部書記、主任張紅原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多次蹲守受煤坑,仔細觀察後,提出在工字鋼上加裝A字型鋼構件以加速煤炭分流的設想,並與車間技師劉子波探討可行性。這一想法得到認可後,劉子波迅速繪製圖紙,鉗工班長熊昌森帶領技術骨幹緊鑼密鼓地進行製作與安裝,對受煤坑實施升級改造。
試運行時,堵塞問題迎刃而解,但新問題接踵而至:車輛卸煤時,受煤坑邊緣水泥結構阻力大,部分煤炭無法及時落底,導致少量溢出,影響後續卸煤效率。張紅原、劉子波、熊昌森再度商議,決定在水泥牆邊安裝不鏽鋼斜擋板。這一改進方案僅花費1000元,卻徹底攻克了所有難題。
自今年3月實施革新以來,效果立竿見影:汽車卸煤堵塞與溢出問題不再出現,卸煤時間從6分鐘縮短至4分鐘,效率提升50%以上,每小時卸煤量從400餘噸躍升至600餘噸。卸煤速度加快,皮帶運轉時間大幅減少,用電量隨之顯著下降。3至6月車間報表顯示,噸焦耗電量降低0.4度,每月節電3萬餘度,每年可爲公司節省30餘萬度電。
如今,汽車司機運煤等待時間大幅縮短,崗位工人勞動強度減輕,備煤車間產能提升。這場僅投入1000元的小革新,實現了司機、工人和車間的三方共贏,彰顯了創新的巨大力量。(工人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萬水平 楊波 記者 徐瀟)
[編輯: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