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產後心理健康的“污名牆”,關注寶媽心靈世界

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往往被描繪爲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雖然對許多人來說確實如此,但在產後感到不知所措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懷孕和分娩最常見的併發症,在美國,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母親/生育期人羣(80萬人)受到影響。

產後情緒和焦慮障礙仍然是美國最容易被漏診、誤診和治療不充分的產科併發症之一。雖然近80%的新手父母在產後頭兩週會經歷情緒波動或輕微的悲傷情緒,但產後抑鬱症(PPD)等病症持續時間更長,影響也更深遠。它可能在產後第一年的任何時候出現,甚至可能在產前就開始了。

產後抑鬱症的特點是感到悲傷、疲憊、絕望,甚至憤怒。一些父母還難以與自己的寶寶建立親密關係,感到缺乏動力,或者過度擔心自己的育兒能力。

產後抑鬱症並非軟弱的表現,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受激素變化、身體疲憊和壓力影響的病症。遺傳因素和個人心理健康史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產後抑鬱症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可能會對個人、家庭系統、情感依戀和親子關係建立、母嬰互動以及嬰兒的長期情感和認知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爸爸們和養父母也同樣難以倖免。迎接新寶寶帶來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以及這段過渡時期,可能會引發任何人的抑鬱情緒,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

產後抑鬱的常見症狀有:

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週,讓人感覺難以應對,或者覺得它們使完成重要任務變得困難,那麼尋求幫助至關重要。自殺和藥物過量是產後時期的主要死因。研究表明,只要有恰當的支持和干預措施,近80%的這類死亡是能夠預防的。

近75%有孕產婦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無法獲得所需的支持和干預。人們不就孕產婦心理健康問題尋求幫助,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恥辱感方面的困擾、資源有限以及獲得心理健康護理服務的途徑有限。

像產後抑鬱症(PPD)這類心理健康問題是能治好的。第一步是與醫療服務提供者溝通,他們可能會建議做心理治療、吃藥,或者兩者一起進行。認知行爲療法(CBT)能幫着調整那些不好的思維方式,而抗抑鬱藥沒準能讓大腦裡的化學物質恢復平衡。

自我照顧對恢復健康起着特別重要的作用。儘量把休息放在首位,吃有營養的飯菜,並接受親人和朋友的幫助。哪怕就只是一小會兒放鬆的時間——不管是出去走走,還是洗個熱水澡——都可能有很大的不一樣。

經歷產後抑鬱症並不會讓你成爲一個糟糕的父母。這是一種需要關愛和同情的病症。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爲此苦苦掙扎,請聯繫醫療服務提供者、信賴的朋友或支持機構。能得到幫助,也有可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