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五五規劃怎麼做?專家:科技依然是重點 關注是否納入民生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5日在臺北稱,中國大陸經濟趨勢不僅是週期性波動,而是成長模式逐漸走向瓶頸。記者黃雅慧/攝影
川普關稅戰震動全球,其中中國大陸作爲主要對手受到的衝擊、影響備受關注,特別大陸經濟當前遭遇重大挑戰。專家學者認爲,大陸經濟問題恐非週期性,而是體制性改革,在強調應對美國科技圍堵下,估計十五五規劃依舊重科技,雖然大陸經濟短期面對挑戰,但不能忽視其在科技上的投入。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共研究雜誌社等單位5日在臺北舉辦「川普2.0新情勢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論壇」,會中聚集大陸經濟研究專家討論川普關稅戰下,大陸經濟狀況,與臺灣的因應。
東華大學榮譽教授高長,儘管大陸推出許多政策促投資、消費,但從上半年數據來看沒有效果,因爲跟去年數值相較並未增長。特別在有效需求不足,關稅戰導致出口前景不確定下,可能會不擇手段促外銷,這將在國際市場產生很大問題。不過,大陸短期經濟面臨極大困境,有待努力突破,但在高科技中長期發展投入,未來還是要更加關注。
就臺灣角度而言,高長提醒,要了解大陸崛起,纔有辦法因應。他說,臺灣要特別注意到兩岸產業競爭問題:一方面會展現在進口替代,一方面會因產能過剩則造成惡性競爭。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表示,自2022年大陸對疫情采封控措施以來,對經濟打擊目前都未有恢復跡象,包括消費信心、地方債務、房地產開發投資狀況都未恢復。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畫,也會面臨外部出口高關稅,內部仍有內需不振問題。
對於十五五規劃,吳佳勳整理過去每階段五年的規劃中發現,科技發展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十五五規劃是否持續重視科技值得關注。不過,她注意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花了許多篇幅在民生、制度改革問題上,似乎把政策轉向內部,先解決內部遇到問題。她也關注未來十五五規劃也有可能增加民生方面內容。
不過,高長認爲,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針對短期、當前問題,而十五五是長期,因此他認爲十五五仍然重科技,且民生應該不會在十五五成爲重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現從高速成長轉到中低速成長,有內部治理跟制度挑戰,這體現在幾方面:一是開始談以人爲本的經濟戰略轉向;二是政府債務問題與金融穩定;三是科技戰略與創新挑戰,而科技創新效益能否產生是問題;四是綠色轉型政策體制,這牽涉到中央、地方利益如何協調。
劉孟俊稱,中國大陸經濟趨勢不僅是週期性波動,而是成長模式逐漸走向瓶頸。雖然中國式現代化有三大戰略主軸,包含內需拉動、人本城鎮化、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但「制度要進行創新」,纔是最大的挑戰。
東華大學榮譽教授高長5日在臺北表示,大陸短期經濟面臨極大困境,有待努力突破,但在高科技中長期發展投入,未來還是要更加關注。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