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瘋狂擴產!歐洲「1慘業」掀倒閉潮 專家:像鐵達尼號沉沒

歐洲石化業掀倒閉潮,5萬個職位不保。(圖:shutterstock/達志)

歐洲石化產業歷經多年虧損,加上以大陸爲首的世界各地產能快速擴張,正面臨一波工廠關閉的浪潮,整個產業正處於困境。《路透社》報導引述專家說法指出,現況猶如「正在下沉的鐵達尼號」。

歐洲生產商因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工廠設備老舊等問題陷入困境,導致該地區越來越仰賴進口乙烯和丙烯等基礎化學品,而這些化學品是製造塑膠、藥品以及衆多工業產品的關鍵原料。NEOS創辦人Jim Ratcliffe指出:「當全球其他地區正興建超過20座全新的石化工廠新裝置時,歐洲卻像在夢遊般走向工業衰退。」

歐盟委員會則在本月迴應,承諾會支持對該地區工業具有戰略意義的化學品,例如乙烯和丙烯的國內生產。歐盟委員會還計劃擴大國家援助的範圍,用於工廠的現代化改造,並要求公開招標優先考慮歐洲本地製造的產品,但這樣的措施可能爲時已晚,難以挽回已造成的損害。

義大利能源集團埃尼公司( Eni )工業轉型主管朱塞佩·裡奇(Giuseppe Ricci)表示:「現在的情況就像身處在鐵達尼號上,持續否認現實是沒有用的。你必須開始尋找救生艇。」

埃尼集團旗下化工企業Versalis,在過去五年中累計虧損超過30億歐元,原因在於該公司關閉位於義大利境內最後兩座蒸汽裂解廠,並投入20億歐元用於生物精煉廠及化學回收。雪上加霜的是,其他全球集團包括陶氏、埃克森美孚、道達爾能源以及殼牌,也正關閉或重新評估其在歐洲的化工資產。

一份有關石化產業的文件中提到,到2035年,由於歐洲可能關閉更多的裂解廠,恐將有5萬個工作職位面臨風險。由於歐盟的工廠多屬中小型規模,平均利用率低於80%,這樣的利用率被認爲不具經濟效益。

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也示警,歐盟高達40%的乙烯產能(總計2450萬公噸)正面臨高或中等的關閉風險,其中包括自2024年底以來所宣告的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