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AI「百鏡大戰」雷大雨小
AI眼鏡被視作AI大模型落地的新興載體之一,受到品牌和資本的期待,小米、阿里巴巴、中國電信陸續發佈相關產品。然而「百鏡大戰」到目前仍然雷聲大、雨點小,真正量產落地的AI眼鏡並不多。多位產業人士指出,這背後隱藏着AI眼鏡的供應鏈之痛。
第一財經報導,小米AI眼鏡雖然曾在開賣第一週達到銷量約7萬副的表現,但最近傳出在電商平臺的退貨率達到約40%。
谷東智能董事長崔海濤表示,目前AI眼鏡的消費者往往「既要、又要、還要」。有的消費者希望它有多模態識別、打電話、錄影片和直播等功能,同時還要時尚、戴上去無感,對廠商的要求相當高。
在供應端也存在整合困難現象,崔海濤表示,由於AI眼鏡的銷量還沒上來、體驗欠佳,相應的晶片、端側AI算法、新材料等都還沒有成熟,機械生產加工環節也沒有給AI眼鏡單獨的生產線。
他也提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打通AI眼鏡從材料、光學、硬體、軟體、系統到算法等全部環節。算法方面,因沒有專門的眼鏡AI算法,AI眼鏡只能用手機側小模型,整合較難。光學模組方面,現在支持中型眼鏡框,不支持大型、小型眼鏡框。
銷售通路方面也仍待突破,雅視集團顧問高永彤表示,傳統眼鏡店賣智能眼鏡,需要克服消費者產品認知、庫存管理、售後服務等困難。傳統消費者多數關注視力矯正,眼鏡店如果銷售智能眼鏡,需要花大量時間介紹功能和使用方法。此外,智能眼鏡維修難度大,需專業設備和人員,售後配件供應管理也有挑戰。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董敏建議,AI眼鏡產業要加強技術創新,在設計上更注重人體工學和設計美感並推動產業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