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鏡大戰”日趨白熱化 AI眼鏡加速叩開“鏡像世界
來源:證券日報
注視一家餐廳幾秒鐘,ai眼鏡上就會彈出這家餐廳的用戶評價;在戶外探險時有蛇逼近,ai眼鏡會及時發起提醒;人與人之間能夠無視國別、聽力、視覺的差異實現順暢溝通;實習醫生能夠沿着資深醫生的操作留影進行精準操作……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舉辦,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翼AI”)家庭和個人產線負責人朱培棟在大會現場向《證券日報》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ai眼鏡的發展願景。
朝着這樣的願景,ai眼鏡產業上下游正奮力前行,一場產品迭代、場景開拓、技術創新的競速賽日趨白熱化。
“有一個概念叫‘鏡像世界’。”青島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神科技”)智能顯示創新產品事業部總經理高燕向記者表示,“鏡像世界”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將現實世界的人、地點和事物精確映射到虛擬空間形成的共享平臺,被預測爲繼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後的第三大平臺。“鏡像世界”實現的那天,ai眼鏡也將真正實現普及。
市場空間廣闊
作爲AI應用的又一重要載體,ai眼鏡給消費者帶來了“解放雙手”的絕佳體驗,成爲科技巨頭、配件廠商、眼鏡製造商、通信運營商競相角逐的新賽道。根據wellsennXR的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達到350萬臺,同比增長230%,預計2026年將達到千萬臺。
在本屆大會現場,各廠商攜ai眼鏡產品同臺競技,一派熱鬧景象。在阿里巴巴展臺上,以完整產品形態亮相的夸克ai眼鏡引發圍觀;RokidGlassesai眼鏡則通過科技音樂會的形式嚮往來觀衆展示ai眼鏡的便利性;中國電信天翼ai眼鏡正式發佈,這款搭載星辰智能體的AI硬件設備引發廣泛關注……
“ai眼鏡的操作想要更順暢,就需要各個AI算法的高效協同。”朱培棟表示,目前已有的大模型並不能很好地適配ai眼鏡場景。據悉,爲了讓ai眼鏡能夠更順暢的運作,天翼AI就眼鏡場景對語音、語義和多模態算法都進行了深度優化,打造了多個適配ai眼鏡場景的垂域智能體。
廣州艾媒數聚信息諮詢股份有限公司CEO張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市場對ai眼鏡的關注度非常高,從我們監測到的消費數據看,ai眼鏡的成長空間巨大,尤其中低端市場的滲透率加速提升。未來三年,是ai眼鏡行業發展的關鍵期,技術成熟度、用戶體驗等會更加完善。”
“我們認爲ai眼鏡的‘iPhone時刻’可能會在2026年出現。”朱培棟認爲,目前,“iPhone時刻”的萌芽已經出現,從第一視角拍照、攝影,識別環境、人物信息,到接聽電話、發送信息以及智能翻譯,多樣化的應用正在落地。
還有更多應用即將生成。小米ai眼鏡客服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預計今年9月下旬,小米ai眼鏡將支持支付寶掃碼支付功能。後續,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亦有望爲ai眼鏡開放翼支付功能,未來將支持接入支付寶、微信掃碼支付功能。中國移動技術專家向《證券日報》表示,公司正加速探索C端ai眼鏡應用,未來將在娛樂、生活、商務等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移動ai眼鏡將在娛樂場景下深度融合AR/MR技術;生活場景中,結合導航與實時翻譯,解決出行問路與語言溝通需求;商務場景中,支持遠程協作,實時語音轉譯打破語言障礙。
業界有觀點認爲,ai眼鏡作爲AI技術最重要的承載終端,未來有望取代智能手機的位置。
對此,朱培棟表示:“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逐步交替的過程。在較長時間內,ai眼鏡會通過逐步開發新功能、開拓新場景逐步取代智能手機的地位。”
高燕則認爲,從長期視角看,ai眼鏡和智能手機將構成協作互補關係:手機繼續承擔主要運算任務,爲眼鏡提供算力支持;眼鏡則依託手機的處理能力,拓展可視化與交互功能。
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首席分析師王興認爲,ai眼鏡的技術、應用、產業的演進可能會和智能手機相似,現階段的ai眼鏡類似智能手機剛興起的時候。在王興看來,ai眼鏡滲透率和普及率提升離不開實用性的突破,輕便化、智能化是關鍵。
多種技術路徑浮現
雖然目前具備拍照、錄音、翻譯、攝像等初級功能的ai眼鏡已開始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ai眼鏡仍處於導入初期。ai眼鏡從現實世界走向“鏡像世界”仍需時間。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ai眼鏡在持續使用情況下續航時間約爲4小時,難以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當下ai眼鏡整機重量約爲40克,雖可用鈦合金減重,但增加顯示模塊後仍將加重機身重量,影響佩戴體驗。
爲了實現更加輕量化以及續航更持久的目標,天翼AI正在與硬件合作伙伴協同開發多樣化的解決方案。“我們與合作伙伴一道,尋求提升電池密度或者更好的結構設計來提高ai眼鏡的續航時間。”朱培棟表示,未來部分產品也可通過外接電池來提高續航能力。
“續航問題會有多種解決方式。”高燕認爲,未來ai眼鏡更多會採取雙芯片的設計方案,主芯片負責高強度視覺處理任務,如1200萬像素攝像頭拍攝、實時視頻防抖、多模態ai識別等,附屬芯片專注於AI音頻處理與低功耗優化,通過綜合型的解決方案延長續航時間。
此外,高頻、長時間佩戴帶來的用眼疲勞、乾眼和近視加深等潛在風險,亦受到相關廠商的關注。高燕對記者透露,雷神科技研發的第一代AI+AR眼鏡鏡片能夠防藍光,未來更多用眼健康管理功能會被加載進來。
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產業呈現多線並行的發展態勢,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且競爭格局瞬息萬變。各廠商爭相佈局新興細分領域,試圖在藍海市場搶佔先發優勢。這種競爭也直接導致了產品價格帶的兩極化分佈,且未來分化趨勢將更加顯著。”
從企業佈局動態來看,當前ai眼鏡市場已形成明顯的技術路線分野。以Rokid爲代表的AR技術派堅持“重技術”路線,小米等廠商則選擇“輕量化”策略。不同技術攻勢下,芯片、顯示、續航等核心器件的迭代將爲ai眼鏡規模化落地奠定基礎。
葉青清分析稱,重技術的ai眼鏡針對更加細分和專業的市場,爲未來多模態交互的空間計算宇宙奠定硬件基礎,具有長期戰略價值。而輕量級ai眼鏡則更符合現下主流消費市場需求,爲市場主要玩家提供了短期內更有利於商業化的發展路徑選項。
“市場雙線發展,使得廠商一方面有更加落地的商業模式可以探索,另一方面也爲XR的終極形態發展提供了技術突破和變現的時間窗口。”葉青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