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高公局的匝道設計沒問題?楊梅休息站年初重大事故運安會調查出爐

國一楊梅休息站今年初發生電動車自撞分隔島,造成四死四傷。圖/桃市消防局提供

國道一號楊梅休息站啓用後車禍不斷,今年初更發生電動車自撞分隔島事故,釀4死4傷,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近日公佈該起事故的事實資料報告,指楊梅休息站匝道的鼻端距離過短、曲線不足的道路設計問題,及電動車火災特性、乘員未完全使用安全帶,皆爲重大死傷原因。

不過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強調,設計皆符合規範解釋,且有透過標誌標線導引駕駛。會針對運安會報告邀設計顧問及相關單位探討優化。

國一楊梅休息站啓用迄今三年多,發生14起車禍事故,其中11件涉及撞擊分隔島鼻端,且夜間事故比率高,被稱爲「國道最危險休息站」。今年1月底,更發生電動車自撞楊梅休息站匝道間分隔島鼻端事故,造成4死4傷。

圖/截自運安會事故調查報告

也因爲楊梅休息站啓用後車禍不斷,遭質疑匝道進出動線設計有問題,不過高公局始終強調,休息站入口設計符合規範。

然而,運安會的調查,卻與高公局說法有異。根運安會事實資料調查報告,事故三大關鍵因素,包括車輛輔助駕駛系統在匝道鼻端場景容易失效,以及高速行駛下駕駛反應時間不夠,且匝道設計的鼻端間距過短、曲線不足。

其中,在匝道設計部分,分隔島鼻端間距僅33公尺,低於規範的90公尺,而且匝道平曲線最短長度不足,實測約35公尺,規範則是需要大於85公尺。

運安會也以事故同款車輛進行模擬實測,不同時速行駛行經國道交流道、楊梅休息站匝道,並觀察駕駛輔助系統的介入與解除時機。結果發現,當車道標線複雜,如槽化線、分隔島鼻端接近,駕駛系統常會提前解除自動轉向功能,系統解除後若駕駛反應不足,車輛容易偏移或直行撞向分隔島。

圖/截自運安會事故調查報告

不過高公局表示,楊梅休息站服務的是高架車流,爲避免平面車流外切至休息站,車道有畫設標線標誌,提前告知駕駛人各車道前往地點,公路路線設計規範採用的「鼻端」指的是車道,鼻端間距爲車道間可分匯流的交點距離,而非實體鼻端間的距離,而該區實際距離爲181公尺。

至於匝道平曲線長度,高公局則解釋,平曲線長度包括緩和曲線、圓曲線長度,該路段的圓曲線加上前後部分直線段長,總和已經超過85公尺。

圖/截自運安會事故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