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戰投 重現活躍 |聚焦

《科創板日報》8月10日訊(記者 敖瑾) 3年前一片收縮聲中走向沉寂的大廠戰投,重現活躍。

近日,《科創板日報》記者從多名接近交易信源處獲悉,阿里領投了核聚變初創企業諾瓦聚變的天使輪投資,金額達到億元級別。

此前,《科創板日報》記者從諾瓦聚變方面獲悉,其落地應用將聚焦AI數據中心的能源供給。這意味着,阿里的投資佈局進一步延伸至AI產業鏈上游。而自生成式AI興起以來,阿里已完成從能源、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到應用的全鏈條投資佈局,涉及硅基流動、宇樹科技、月之暗面等不同產業鏈環節的標誌性項目。

另據《科創板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字節方面也曾調研瞭解過包括能量奇點在內的市面上多個可控核聚變項目,但最終並未進行出資。

近期因爲頻繁的對外投資動作而引發關注的,還有京東、美團和螞蟻集團。這輪具身智能投資熱中,三者均多次以領投方身份進行了出手。尤其是京東,一天內連續官宣領投三傢俱身智能項目的節奏,讓市場目光重新聚焦到了這家過去四年鮮少出手的大廠身上。

可以看到,在AI領域風起雲涌的當下,互聯網大廠再次將戰略投資納入核心議程,將其作爲與業務並行的抓手,加速展開AI時代的卡位競賽。而儘管戰略手段一致,在投資方向的選擇上,它們已走出了迥異的軌跡。

阿里系:全面進擊!

阿里戰投上一次引發市場大規模關注,還是因爲2022年中下旬的團隊縮減傳聞:投資團隊從110人縮減至約70人,涉及內地的中高層人員。而到去年初阿里戰投再度受到矚目時,它已經是生成式AI浪潮中最活躍的戰略投資方之一了。

彼時,國內AI風口還集中在大語言模型細分。阿里作爲投資方,對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百川智能以及零一萬物等幾家當時主要的大模型創業項目都進行了出資覆蓋,可以說是大廠中投資佈局最激進的一家。

隨後,國內大模型競爭格局迅速發生變化,一些項目經歷價值重估。而重倉大模型初創項目的阿里,其投資策略亦面臨審視,尤其以7.9億元的總對價、獲取了月之暗面36%股份的這筆決策。

2024年9月,負責推動對月之暗面這筆投資的阿里戰投負責人胡曉離職。據《暗涌》當時報道,同樣參與月之暗面投資的阿里戰投的投資總監蔣珊珊,也將調換至別的崗位。月之暗面當時已經深陷與老股東的仲裁風波,此前還曾因爲創始人楊植麟的套現行爲引發爭議。主導阿里對月之暗面這筆投資的相關人員在這一時點的離開,引發遐想。

外界通常將阿里戰投的出手視爲同一主體,據知情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阿里內部實際上設有多個戰略投資部門,不同的戰投部門在投資方向和決策機制上也各有側重,比如,阿里雲戰投主要圍繞雲基礎設施相關領域展開投資。

今年早些時候,阿里CEO吳泳銘曾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而阿里對核聚變項目的出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也是這一AI基礎設施建設戰略的延伸——在能源端尋找顛覆性技術解決方案,降低AI基礎設施運行成本。

據悉,除了月之暗面之外的幾家大模型初創項目,出手投資就是阿里雲戰投。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阿里雲戰投前兩年確實出手了不少項目,但總體而言節奏不算激進。”

《科創板日報》記者結合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進行統計,今年截至目前,阿里雲戰投公開投資事件共三起,涉及雲原生項目環界雲計算、AI計算基礎設施平臺硅基流動以及AI Agent開發平臺BetterYeah AI。

以阿里集團爲出手主體的項目則共有7起,包括家居定製服務平臺氧屋東西、機器人頂流項目宇樹科技、升學規劃服務平臺聖達信教育以及機器人研發商源絡科技等,涉及多個不同領域,但多數項目與人工智能強相關。

可以看到,阿里集團戰投的投資覆蓋更廣,既有前沿技術,也有與主營業務協同度高的項目。

從整體路徑而言,阿里投資策略在事實上打造了人工智能的能力閉環,即不僅涉及了上游能源與算力端的卡位,又向中游的大模型和下游的應用延伸。

有業內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對上游環節的佈局,從AI產業的競爭來看,可以保證稀缺性和議價權;而全產業鏈的廣撒網,則創造了協同空間,有利於阿里雲、電商、支付等業務形成複合增長。

但其亦坦言,這一路徑也意味着較高的資本消耗和技術不確定性風險,“這套投資版圖要真正轉化爲競爭優勢,還需要確保跨部門、跨業務線的協同落地。”

京東螞蟻美團: “激進”的機器人捕手

如果說阿里在AI投資中以全鏈條鋪排見長,那麼螞蟻集團、美團和京東則因爲近期集中對具身智能的押注而引發關注。

螞蟻集團今年出手的項目高度集中在具身智能產業鏈,星海圖、星塵智能、宇樹科技以及靈心巧手等均是其被投項目。在對外進行股權投資的同時,螞蟻集團還單獨成立了專注於具身智能領域的子公司螞蟻靈波科技,打造應用於家庭、養老、醫療健康場景的機器人產品。

但螞蟻集團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佈局並不止於具身智能,早前,其還投資了愛詩科技、秘塔科技等AI應用軟件項目,並對大模型創業項目邊塞科技進行了收購。

有了解螞蟻集團的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螞蟻集團內部也有着不同的“出錢口子”,“既有內部的戰略投資主體,也有市場化的盤子。這些口子近似兄弟單位的關係,可以一起拉着攢局,也可以分開各自出手,這時甚至會有一些競爭關係,尤其是涉及項目搶額度時。”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螞蟻集團的戰投邏輯本質上可以概括爲:尋找自身可以發力的切入點。“螞蟻集團不是一個純金融公司,它同樣有佈局前沿科技的訴求。一方面,投資有助於維持其高科技屬性、捕捉具有話題性的賽道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盤活沉澱資金,實現資金的週轉與增值。”

美團方面對機器人的關注則由來已久,早在服務機器人興起時期,美團就把市面上的項目基本都投了個遍,普渡科技、高仙機器人等知名項目背後均有美團的投資參與;就連專注高空作業的史河機器人,也在早期階段拿到了來自美團的投資。因此,美團這輪對具身智能的出手,可以看作是其對機器人領域長期關注下來的一種延伸,持續跟進並通過投資參與一個行業的演進。

從策略上來看,美團也延續了“掃貨式”的出手,星海圖、它石智航、自變量機器人、銀河通用、宇樹科技等都是美團在具身智能領域的被投項目。除了宇樹科技之外,美團大多時候都是作爲領投方參與到項目的融資當中。

《科創板日報》記者還注意到,其中有不少投資是由美團和美團龍珠聯合進行出手,比如星海圖的A+輪融資、自變量機器人的A輪融資。有接近美團龍珠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美團龍珠屬於財務投資,美團戰投是戰略投資,“有的項目既有戰略價值也有財務價值,就會一起投資。”

與美團的穩定出手不同,京東則更像是突然殺出的激進玩家。

如果說今年5月,京東雲對智元機器人的出手還未激起水花,那麼從7月起對千尋智能、逐際動力、衆擎機器人、RoboScience以及帕西尼等項目的接連官宣出資,則很難再讓人忽視京東這股朝具身智能襲來的強勢力量。

此前,有上述被投項目方人士面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具身智能這類早期項目,除了有落地場景協同的考量外,短期內京東更看重的是,這些項目與京東在數據、雲服務以及大模型方面能力的結合。

就在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京東的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近期將接入逐際動力、帕西尼機器人等。

字節、騰訊:靜觀變化

在2022年發端的大廠戰投退潮期中,字節跳動的調整尤爲顯著。當年初,字節跳動方面在迴應整體裁撤投資業務傳聞時稱,公司年初對業務進行盤點和分析,決定加強業務聚焦,減小協同性低的投資,將戰略投資部員工分散到各個業務線條中,加強戰略研究職能與業務的配合。

同年3月,由字節投資負責人楊潔發起的錦秋基金成立,該基金的創始團隊成員大多也都來自字節跳動的投資團隊。外界偶將錦秋基金的動作是視作是張一鳴意志或字節戰略的一種延伸,而錦秋基金本身對AI和出海的高度聚焦,確實也與字節的業務存在較強的協同性。

2023年4月,錦秋基金還與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聯合發起AI技術商業化落地創業大賽,給參賽企業提供不同的賦能,火山引擎提供算力、大模型技術和行業方案,錦秋基金則篩選高潛力項目並推動與火山引擎的業務協同。

成立以來,錦秋基金保持了相對活躍的出手動作,截至目前公開投資項目共21個,其中不乏諸如宇樹科技、生數科技等知名項目。但字節內部的戰投,則至今沉寂依舊。

今年至今,字節只對外投資了影眸科技一家企業,後者致力於超寫實虛擬形象的生成與應用。字節近年在投資上做出的較大動作,還是在2024年上半年對穿戴式音頻設備廠商Oladance的收購。

但在投資佈局上的審慎,並不意味着字節在AI業務推進上的遲緩。而事實上,字節的AI戰略相當激進。

一個可以窺見的窗口是,有接近字節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字節今年對外銷售KPI是10億token/天,明年的目標則是100億token/天。可以看到,字節在大模型商業化上的野心非常大,在算力、產品和市場擴張上都力求實現數量級躍升。而要實現這個AI戰略雄心,字節似乎無意藉助戰略投資實現,除非是一步到位直接實現對項目的收購吸納;而是依託自研和業務落地推進。

騰訊則在這輪AI中整體表現偏向謹慎。有AI創業者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作爲雲服務供應商的角度,騰訊的行業影響力遜於字節、阿里等大廠,在業務拓展方面也遠不如其他幾家激進。從C端感知方面,騰訊除了在今年初DeepSeek異軍突起之後採取了包括投流等系列動作後,AI方面的佈局又恢復了相對平靜。

表現在戰略投資上,今年,騰訊出手的項目不算少,共計達到21個,不過這些項目分散在各個不同領域,並無明顯的人工智能聚焦趨勢。不過,騰訊對多個AI頭部項目均有參與,比如具身智能領域的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和樂聚機器人;另外,早前大模型初創項目密集融資時,騰訊也參與了MiniMax、智譜等的出資。

不過,也有熟悉騰訊的多名互聯網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行業不明朗時期保持審慎、待行業逐步成熟後再發力,是騰訊的慣有策略和特色。“尤其是在AI應用領域,目前很多項目還是基於模型層之上的構建,在模型能力還在不停演進的當下,整個應用層的不確定性還都很大,保持適當的審慎和冷靜不一定是壞事。”

從阿里的全鏈條投資佈局,到美團、京東、螞蟻在具身智能上的集中押注,再到字節與騰訊在投資上的剋制與差異,大廠在AI時代的戰略投資已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路徑。這種分化背後,是各自的企業基因、資源稟賦、業務結構與風險偏好。但無論路徑如何不同,它們的目標無疑是一致的——探索佈局任何可能顛覆巨頭地位的新技術、新應用,在下一輪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