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逐聚焦科技 陸學者:「重回冷戰」不現實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18日在香山論壇分組討論中發言。(藍孝威攝)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18日在香山論壇分組討論中,針對國際秩序發表觀點,深入剖析中美競爭態勢、國際權力結構變化及對「新秩序」的認知,明確反對部分美國政客「重回冷戰」的主張,並且認爲「新秩序」需要理性看待。

閻學通指出,當前國際權力結構正處於從美國主導向以中美關係爲核心的過渡階段,中美競爭焦點已從意識形態轉向技術與創新。

「儘管美國在財富、武器等領域仍有優勢,但中美綜合實力差距正不斷縮小,未來中國存在超越美國的可能」,對於當前熱議的「多極世界」,閻學通提出質疑,認爲除中美外,尚無其他明確的超級大國,且相關討論缺乏統一標準,部分還帶有政治目的,難以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多極格局。他強調,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G2」的關係,與當下中美競爭的本質完全不同,不能簡單套用過往模式。

針對「新秩序」,閻學通指出,國際體系(如雅爾達體系)的基本要素,例如以民族國家爲主要行爲體、尊重國家主權等內涵未變,當前所謂「新秩序」是國際體系的新狀態,但「新」不代表「好」。歷史已多次證明,部分新事物可能比舊事物更糟,不能盲目推崇新秩序,需客觀評估其對國際和平與發展的實際影響。

對於部分美國政治人物提出的「重回冷戰」主張,閻學通明確表示反對,並指出這不符合現實。他提到,這些美國政客認爲,憑藉冷戰經驗可在對中國的冷戰中獲勝,但數位時代的核心特徵是對科技優勢的追求,而非意識形態對抗,「代理人戰爭」等冷戰工具已不適用於當下。

閻學通表示,從能力層面看,美國已無法將世界秩序拉回冷戰時期,美國總統川普曾公開譴責自由主義、反對以意識形態干預國內事務的做法,也從側面印證了意識形態競爭的式微。

閻學通還特別區分了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國際體系是基礎框架,國際秩序是國際體系的狀態,和平是「好秩序」,戰爭是「失序」,權力結構不應成爲決定國際秩序的關鍵因素。自2017-2018年英國脫歐、川普上臺後,抵抗全球化成爲全球思潮,進一步凸顯了以權力結構定義國際秩序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