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別都怪紅肉!醫揭體內1關鍵害的 正確吃法曝光
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不是紅肉本身,而是身體裡的代謝環境。(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許多人的認知裡,吃紅肉容易導致大腸癌、心血管疾病,但其實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是體內的代謝環境,醫師張家銘指出,體內的腸道菌把紅肉代謝成了壞東西,間接影響腸道環境與發炎。紅肉不是壞人,但不能單吃,應該「把肉當成配角,把纖維變成主角」,這樣能讓腸道不過度製造三甲胺,影響健康。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從營養角度來看,紅肉含有高品質蛋白、鐵、鋅和維生素B羣,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必要的營養來源。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不是紅肉本身,而是身體裡的代謝環境,尤其是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這纔是紅肉的風險,因人而異的關鍵所在。
張家銘說,紅肉裡的肉鹼和膽鹼進入腸道,遇到某些特定細菌時,就會被轉換成三甲胺,進一步在肝臟中被酵素代謝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會提高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甚至會影響心肌結構,引發心室功能重塑和舒張功能障礙,或是增加癌症風險,這些傷害,都是慢性病的開端。
張家銘指出,每個人吃紅肉後,所產生的TMAO其實差很多。西班牙CSIC研究中心發現,當肉鹼被投進模擬腸道系統後,真正大量產生三甲胺的區域,是橫結腸和降結腸,這剛好是菌相最活躍、代謝最旺盛的地方。不同人的腸道里的「gbu基因叢」的細菌,會直接決定「健康麻煩製造機」三甲胺的產量。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些人天天吃牛排,健檢還是過關斬將;有些人一週才吃一次紅肉,血脂肪、發炎指數、甚至TMAO都飆高。
張家銘表示,紅肉不是壞人,但不能單吃,怎麼吃、怎麼搭配、怎麼代謝它,纔會決定紅肉在身體裡的結局。吃的時候很簡單,「把肉當成配角,把纖維變成主角」,可以選擇把牛肉片夾在滿滿芝麻菜、蘋果片、全麥吐司裡;或是把滷牛腱切薄片,搭配燙青花菜與紫米飯,甚至用一小杯綠茶、無糖優格來收尾。這樣的組合,不只吃得舒服,也讓腸道菌能維持平衡、不過度製造三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