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不能都怪紅肉!基因醫曝關鍵:決定風險的並非肉本身
▲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大腸癌不完全是紅肉的錯。(示意圖/免費圖庫Unsplash)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在許多民衆眼中,吃太多紅肉是導致大腸癌的元兇。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其實「不完全是紅肉的錯」,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往往並非肉本身,而是體內的代謝環境,尤其與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這纔是紅肉風險因人而異的關鍵所在。
他表示,當門診遇到具有較高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風險的患者時,通常會提醒他們控制紅肉的攝取量,讓許多患者感到困惑,不曉得爲何吃紅肉不好。不過,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並非紅肉本身,而是個體的代謝環境,特別是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
他解釋,紅肉含有高品質蛋白、鐵、鋅和維生素B羣,對許多人來說是必要的營養來源。然而,紅肉中的肉鹼(L-carnitine)和膽鹼(choline)在進入腸道後,可能會被特定細菌轉換成三甲胺(TMA),並在肝臟中進一步代謝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
根據張家銘的說法,TMAO會提高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甚至可能增加癌症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2015年就將「加工紅肉」列爲一級致癌物,未加工紅肉則被列爲可能致癌物,尤其與大腸癌的關聯最爲明確。
張家銘進一步解釋,不同人的腸道菌相會影響TMA的產量,因此有些人即使經常攝取紅肉,健康狀況仍良好,而另一些人即使少量攝取,健康指數也可能飆高。他建議,在攝取紅肉時應搭配纖維質食物,如將牛肉片夾在芝麻菜、蘋果片和全麥吐司中,或搭配燙青花菜與紫米飯,來維持腸道菌的平衡。
此外,張家銘提到,補充益生菌如Bifidobacterium longum,可以顯著降低血中TMAO濃度,並有助於調整膽固醇和抗發炎。他建議有高膽固醇、三高或心臟病家族史的個體,適量補充這些益生菌。
最後,張家銘建議有興趣進一步掌握自身健康風險的人,可以透過抽血檢測TMAO濃度或進行腸道菌相檢查,以制定個人化的飲食策略。他強調,「吃紅肉」應被視爲一道「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取決於如何搭配和代謝攝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