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全數未過 美學者:政治對立恐削弱國安
▲726大罷免國民黨大獲全勝,罷免結果出爐後臺北市長蔣萬安率臺北市五名立委羅志強、徐巧芯、李彥秀、賴士葆、王鴻薇共同召開記者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臺灣「大罷免」首波登場,結果出爐後引發國際學者熱議。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26日開票,全數未通過。多名美國學者點出,島內政治對立日益激化,已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危機,呼籲朝野尋求妥協,避免在面對北京壓力與臺美關係挑戰時顧此失彼。
根據《中央社》報導,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直言,臺灣政治高度極化「對國家安全造成傷害」,她強調在民主國家中政黨分立並不罕見,但執政黨與在野黨「需要尋求妥協,強化治理,爲人民帶來更好成果」。
此次罷免起因於2024年國會版圖重組後,國民黨與民衆黨以人數優勢推動國會職權修法,引發民間反彈。民團陸續發起罷免行動,鎖定藍營立委。首波罷免與新竹市長高虹安案同日投票,最終全數未過門檻,國民黨國會優勢得以維持。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亞洲計劃非常駐研究員傅利曼(Joshua B. Freedman)分析指出,自去年總統及立委選舉以來,朝野對立加劇導致政府陷入近乎停擺。
他預測,挺過罷免的藍營立委可能更強硬反對民進黨,「任何妥協的可能性恐怕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他更直言,當臺灣政治領袖深陷政黨角力,「將難以制定有效策略面對北京壓力,也無法妥善處理與華府之間的關係」。
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則持不同觀點,認爲罷免全數未過門檻,反而避免臺灣民主體制出現「罷免成爲常態」的危險先例,長遠來看「對所有政黨都有利」。
對於結果,藍白陣營齊聲稱「這是人民的大勝利」,並要求總統賴清德爲「惡罷」道歉。賴清德則感謝公民展現的民主力量,重申執政團隊會更審慎反思、期盼朝野攜手向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也說,民進黨將虛心接受,持續調整。
接下來,第二波共7案罷免投票預計8月23日登場,鎖定國民黨立委馬文君、遊顥、羅明才、江啓臣、楊瓊瓔、顏寬恆、林思銘,後續動態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