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失敗」的殘酷現實 選舉的經濟學
▲「大罷免」全軍覆沒的結局反映的不是理念錯誤,而是政治實踐的弱點。(圖/記者林敬旻攝)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大罷免」全軍覆沒的結局反映的不是理念錯誤,而是政治實踐的弱點。當選民投票基準建立在自身利益,理想若無法轉化爲可感知的利益與行動,就只是一紙空談。
「大罷免」失利的背後 不是熱情不夠,而是策略不足
大罷免徹底失敗了!儘管參與者多爲創意十足、熱血有行動力的年輕人,但這場罷免行動的潰敗提醒我們一個再簡單不過、卻被理想主義者忽略的道理:政治不是說得多對,而是怎麼做得到。
我們常說「書生造反,三年不成」。這並非嘲諷讀書人,而是提醒:政治從來不只是理念之爭,而是實力與策略的競技場。理想是起點,但若沒有路徑、方法與動員能力,一切只會停留在空談。
歷史教訓 改變局勢的是會做事的人,不是會講理的人
歷史一再印證這點。劉邦、朱元璋這些開國君主皆出身草莽,卻能成功奪權,因爲他們深知「人心所向」往往建立在「切身利益」之上。他們懂得怎麼帶人、用人、換支持者實質好處,而不是隻高喊抽象理想。
反觀許多滿懷抱負的知識份子運動,從東林黨到立憲派,最終皆敗在組織鬆散、行動力不足。說得動人,卻做不出成績,最後只留下「雖敗猶榮」的歷史註腳。
這樣的現實,在近代歷史也不例外。中國共產黨與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崛起,不是因爲馬克思的理論有多高明,而是因爲毛澤東、列寧知道如何把理念包裝成「可被羣衆理解並動員的利益訴求」。
毛澤東喊出「打地主、分田地」,不只是階級鬥爭,而是將抽象理念轉化爲農民切身可得的實利。列寧更激進,以少數菁英暴力奪權,徹底證明「成功不靠多數人支持,而靠正確時機與執行力」。
▼大罷免徹底失敗了!儘管參與者多爲創意十足、熱血有行動力的年輕人,但這場罷免行動的潰敗提醒我們,政治不是說得多對,而是怎麼做得到。(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主選舉雖和平 卻是另一種形式的權力角力
在民主制度下,雖不必革命奪權,但選舉本質相似:是非暴力的權力競爭,是對選民動機的動員戰。
更重要的是,選民的投票動機,絕大多數不是基於理念,而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感受。這個「利益」可能是經濟、就業、生活品質,也可能是一種「避免損失」的焦慮與恐懼。
選民不是投給理念 而是投給「自己的得失」
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後,臺灣社會因自由與財產可能受損而出現集體焦慮,民進黨成功掌握這情緒,把「守護臺灣」包裝成實質關切,不只是理念呼籲,而是「你若不投,將會失去什麼」。
這是一場由選民「利益焦慮」推動的選舉動員,證明:選民不是因爲理念投票,而是因爲不願失去現有的生活、自由與財富。政黨要成功 必須說出選民「有感的話」
2018 年高雄市長選舉,韓國瑜以「又老又窮」打動市民的不滿情緒。他沒有長篇政策白皮書,但他說:「高雄需要改變」,選民聽進去了。他給了支持者一種想像:「投我,日子會不一樣」。
這就是政治動員的藝術——讓人相信「我投你,會對我有幫助」。 成功的政黨從不只是講道理,而是懂得把道理變成選票。
輸了選舉 就沒有實踐理念的舞臺
許多有理念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常說「我們雖然輸了選舉,但我們堅持對的價值。」但這句話聽起來雖高尚,實際上卻蒼白。
輸了,就沒有權力,沒有預算,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實踐理念的任何機會。 政治是現實的藝術,不是詩意的自我陶醉。理念若無法被實踐,就只是另一種美麗的幻影。
真正成熟的政治 是把價值變成可兌現的選項
政治團體的責任不是隻有說對的話,而是把理念設計成選民願意相信、願意支持、願意投票的選項。這中間需要組織力、話語能力、選戰節奏與動員手腕。這次「反罷」的國民黨和民衆黨在動員上利用「萬元退稅」和「亡黨感」的訴求相對有力多了,將基本盤都催出來投票了,但民進黨忽視「萬元退稅」把基本盤都搞砸了!
最核心的課題是:如何爲選民創造既合乎自身利益、又與公共利益一致的選項? 有智慧的政黨會用這種「正當的利益」動員羣衆,而不是赤裸裸的情緒操弄或買票交易。
歷史記得的 是誰改變了現實
我們不能再停留在「我們比較對」的層次,而必須問「我們做不做得到?」更要問「我們要如何做到?」——這纔是民主真正成熟的開始。
政治不是說理比賽,而是行動賽場。歷史記得的是誰改變了現實,而不是誰話講得最漂亮。
贏了,纔有實踐理念的舞臺;輸了,就只能在回憶裡堅持理想。
▼政治團體的責任不是隻有說對的話,而是把理念設計成選民願意相信、願意支持、願意投票的選項。(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