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慈悌專欄》日本優先 臺灣警訊

參議院選舉慘敗,自民黨黨魁、 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對黨內逼退聲浪。(路透)

日本參議院選舉,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失去多數席次,創下1955年自民黨創黨以來首次在參衆兩院雙雙未過半,其中高喊「日本人優先」的極右派「參政黨」成大贏家之一,顯示繼美國之後,日本經濟保護主義的情緒也在升溫,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是一大警訊。

雖然日本首相石破茂表明繼續留任,但自民黨內涌現逼宮聲音,黨內最高顧問麻生太郎及麻生派議員已開出第一槍,表明「沒辦法接受他(石破)繼續留任」,這股聲浪還在升高。

不過日本緊接着就要面臨8月1日美國祭出新對等關稅的大限,爲儘快進行新一輪日美關稅談判,石破短期內或許不會下臺,但自民黨在參議院未能保住過半席次,未來內閣在外交、經貿、安保政策上恐遭牽制,對臺政策的延續性也將打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參議院選舉,保守勢力席次大增,「日本利益優先」獲得更多民衆認同。臺灣無論是爭取國際參與空間,還是經貿合作交流,日本都是重要夥伴,但參議院投票結果,已令石破不得不正視「日本利益優先」的趨勢,可預見他短期內施政重點將放在國內,已無暇太兼顧國外事務,包括臺灣。

這場選舉不僅改變了日本國內政治生態,更對臺灣的戰略環境埋下一枚不確定性的地雷。自民黨失去參議院多數,未來在推動外交與安全政策上的能力將大幅受限。尤其在區域安全架構中,「臺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理念未來可能因國會多數派的動搖而遭到稀釋。

美國與日本兩大臺灣戰略盟友都已逐步轉向「國內優先」的政策取向,美國自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影響以來,強化對國內產業的扶持,限制部分跨國供應鏈,並在移民及外交政策上收縮,日本極右勢力的崛起,也可能使未來日本對臺政策更審慎甚至退縮,甚至削弱投入維持臺海安全的決心與力度。

美日保護主義意識擡頭,不僅意味臺灣未來雙邊關稅談判、投資自由化、供應鏈穩定性都面臨風險;若美國與日本減少在國際多邊機構與議題上的參與度,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爭取國際認同也將構成阻礙。

1930年,美國在經濟大蕭條初期爲挽救國內經濟,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對超過2萬種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稅,聲稱要「保護農民與工人」,引發全球25國報復,結果國際貿易量大幅萎縮,釀成一場全球性的災難。

將近百年後,川普政府重蹈覆轍,不僅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更對全球各地包括加拿大、日本、歐盟等友盟國家都祭出高關稅,是否會重演當年經濟災難的歷史還無法預估。但可預見的是,臺灣仰賴的兩大盟友─美、日兩國都自顧不暇,此時的臺灣已沒有內鬥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