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慈悌專欄》在野黨促賴兩岸對話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專訪,針對兩岸關係提出「併購說」。(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專訪,針對兩岸關係提出「併購說」,相較於過去的「務實臺獨」以及就職演說的「兩國論」,賴此次拋出兩岸對話的可能性,讓兩岸交流看見曙光。在野黨與其痛批賴「準備賣臺」,不如務實地思考如何應戰,以藉此促成兩岸間的對話與交流。
賴清德選在520就職週年前夕,接受「敏迪選讀」節目專訪,提到「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臺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中國)要並我的公司(臺灣),你要提條件啊!不是臺灣來提條件,讓你說要或不要」。這番話遭在野黨質疑是「失言」、「準備賣臺」。
不過這類專訪,基本上都是先送題目,讓總統府和總統能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如何回答,絕不可能是賴的「失言」,而是爲兩岸關係未來的定位和走向刻意爲之,也是重要的風向球。
賴清德對兩岸態度的轉變,從美國總統川普近來針對衝突國家採取的作法也可窺見端倪。生意人出身的川普,非常重視爭執方的直接溝通與對話,以俄烏戰爭爲例,不僅自己先後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更積極促成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展開的俄烏談判。
川普日前談及中美關稅談判時更脫口而出,指中國同意全面開放,對兩國都是好事,「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儘管美國國務院事後澄清,川普的發言無涉臺灣。但連戰爭中的國家,川普都要求直接對話,更何況兩岸之間,川普始終要求透過對話解決爭端。
賴清德選在就職週年前夕提出「併購說」,也是在迴應川普的想法,試圖透過「併購」的字眼,避開敏感的「統一」說法,一方面拉近兩岸之間的歧見,另一方面也可化解國內,尤其是綠營內部可能的反彈,這樣的說法不僅是經過深思熟慮 ,更是府方和國安單位的「精心設計」。
當然,賴的重點並不在雙方「併購」與否,而是要強調,兩岸並非無法跨越的鴻溝,但無論要談什麼,都不能預設前提,重點應放在兩岸間要如何啓動對話。
外界對於賴清德的兩岸政策主張,大多仍停留在之前將中國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因應統戰與國安的「賴17條」,卻未留意到,面對美中關係的變化,賴的兩岸政策也在修正。
從賴接受《財訊》專訪,否認要「脫中入北」,之後外交部和陸委會引用《開羅宣言》和《菠次坦公告》,確認臺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再到此次的「併購說」,都顯示賴清德的兩岸政策正朝中間方向靠攏,不再是鐵板一塊。
在野黨顯然並未察覺賴清德的轉變,仍以過去的想法痛批賴的「併購說」,卻無法提出更具建設性的兩岸政策論述。事實上,在野黨長期以來都主張兩岸應以對話代替對抗,既然如此,不如迎頭而上,化主動爲被動,歡迎賴加入兩岸和解陣營,並協助其促成兩岸對話與交流,用行動來證明在野黨長期主張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