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戰爭韌性 打造醫院地下開刀房
總統府20日召開「韌性臺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賴清德總統致詞時強調,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強化防衛實力及社會韌性才能避免危機。(範揚光攝)
因應戰爭、重大災難的威脅,衛福部已對醫院進行盤點,包含屏東、桃園部立醫院,都在打造新的地下空間,當開刀房受損時,可在地下室進行緊急手術、提供疏散服務。另政府也規畫,一旦大醫院被攻擊,會將病患轉至小醫院,甚至診所,執行基礎的手術及傷口照護。
總統府20日召開「韌性臺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衛福部次長林靜儀透露,臺灣許多建築物的地下室原應作爲防空避難用,但常被汽車、設備、垃圾佔據。數年前貝魯特港口爆炸案後,有專家提出醫院的開刀房、加護病房幾乎都在樓上,一旦上端結構受損,就需要地下空間進行醫療整備。
林靜儀說,醫院的地下空間可因應特殊狀況,例如病人的疏散、緊急手術等,近期在宜蘭已在進行演練,也針對醫院進行盤點,在屏東、桃園新設立的部立醫院,已爲韌性醫療打造地下空間。
林靜儀也提及,戰爭期間,政府會盡力維持大型醫院的醫療服務,一旦被破壞,就需要將病人轉至小型醫院或診所,目標是讓小醫院和診所也具備基礎手術、傷口照護的能力。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許多地區醫院的外科能力都不錯,例如,南投草屯的佑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開得非常好;嘉義陽明醫院院長是非常棒的骨科醫師,遇到槍傷、骨折,非常需要骨科專家。對於戰爭、災難的整備,醫界尚未清楚病人是要依「醫療區」或其他方式來轉送,提醒政府及早規畫。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說,戰爭期間醫院會成爲被轟炸的焦點,烏克蘭就發生過,而診所則可作爲據點,醫師在擔任醫學生時,每個科別都要去,即便是小兒科,也具備縫合的能力,只是診所材料不多,衛生局應協助儲備紗布、針線、繃帶、酒精,因應基層醫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