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產品出口到技術人才培養……成都智慧農業在多國落地紮根獲贊

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近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成都通過裝備出口、技術合作與人才培育,不僅將先進的農業技術輸出至海外,更構建起一個開放、共享、可持續的農業多維度合作格局。

裝備出口

多款成都智能產品亮相東南亞農田

作爲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聚焦生物育種、山地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生物安全、智慧設施農業五大戰略領域,科創中心已突破智能感知、精準管控等關鍵技術32項,培育高產優質農作物新品種18個,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現代農業解決方案56套,爲成都智慧農業“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平臺基礎。

在越南的優質茶區,成都研發的智能傳感器、無人機和自動化採收設備正改變着傳統茶園的面貌。這些裝備通過精準監測土壤溼度、養分和病蟲害情況,指導科學施肥和生物防治,提升茶葉品質,採收週期縮短,勞動力成本大幅降低。在柬埔寨,成都提供的“Smart Farmer”智慧農場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裝備的集成應用,實現了茶園灌溉、施肥、採收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便攜式採茶機與自動化加工流水線的引入,更讓茶葉採收損耗率從15%降至3%,提高了生產效率。

截至2025年6月,成都的智慧農業裝備已在東南亞建成12個示範基地,累計實現技術輸出與設備銷售產值達1700萬元人民幣。這些裝備的出口,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升級,也爲成都智慧農業裝備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例證。

技術合作

與多國共同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

近年來,成都農業科創中心通過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建立聯合研發機制等方式,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享農業科技成果。在老撾,與老撾國立農業大學、北部農林研究院就丘陵山地農業裝備研發、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並共同揭牌成立了“一帶一路”國家山地農業和智能農機裝備科技發展國際聯盟。在越南,與越南國立農業大學農學院就小型農機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達成重要共識,爲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成都智慧農業技術“走出去”的步伐也邁向中亞。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州政府代表團專程到訪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實地考察智慧農業成果,並明確表達了農業技術引進與合作意向,目前雙方合作項目已進入實質性對接階段。此外,與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在城市綠植智慧化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的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這一系列跨越區域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力促進了成都市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農業科技領域的深度融合,更以智慧農業方案爲紐帶,共同推動了區域農業機械化與綠色發展的協同進步。 通過技術共享與經驗互鑑,各方攜手應對農業挑戰,積極探索符合當地特點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人才培育

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人才培育是成都智慧農業“一帶一路”實踐的深層邏輯。成都農業科創中心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制定區域性標準等方式,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在成都舉辦的“東南亞林果小型作業裝備適用性技術培訓班”和“瀾湄國家丘陵山地輕簡農業生產裝備作業技術培訓班”上,來自中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及泰國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學員累計超過100名。這些學員回到各自國家後,成爲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此外,成都還主導制定了《山地農業機械化技術標準》《智能農機操作規範》等5項區域性標準,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提供了統一的技術規範。通過人才培養和標準輸出,成都不僅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技術水平,也爲構建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係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着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大會閉幕,5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聯盟正式啓動,“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將爲實現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撐。

未來,成都將繼續發揮丘陵智慧農業技術優勢與國際協作經驗,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治理,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向全鏈條創新、全要素協同邁進,讓更多“成都方案”惠及世界田野,將“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