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技能形成體系 培養一流產業技術工人③ | 從車間到大學,讓產業工人學歷能力雙提升
【完善技能形成體系 培養一流產業技術工人③】
原標題:代表委員熱議如何提高產業工人學習技能、提升學歷的積極性——(引題)
從車間到大學,讓產業工人學歷能力雙提升(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曹玥 陳曉燕 朱欣
“3月12日,修改結課報告。”在採訪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模具鉗工首席技師劉輝代表時,記者在他的日程表上看到了這行字。
2024年7月,全國總工會啓動大國工匠培育工作。當年9月,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開班,劉輝代表作爲學員進入清華大學學習。兩會結束返程後,他的第一項任務正是修改培訓營的結課報告。
“院士、大師們的授課,就像爲我打開一扇窗,拓展了我的知識體系。”劉輝代表把在培訓營學到的經驗運用於參加企業技能競賽的選手訓練中,幫助多名選手在省市技能競賽中取得佳績。“這更加讓我認識到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健全產業工人學歷能力雙提升的制度機制?如何激發產業工人知識更新的內生動力?代表委員呼籲,讓產業工人從車間到大學的路,既要走得通,更要走得值。
激發產業工人學習熱情
近年來,全國總工會聯合教育部門持續開展“求學圓夢行動”,提升農民工學歷。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各級工會累計投入11.17億元專項資金,完成240多萬名一線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學歷提升目標任務。
不過,相關調研顯示,當前,在產業工人技能和學歷提升方面,仍存在制度機制不夠健全、聚力攻堅有待加強等不足。其中,面向產業工人的學分轉化規則尚不健全,貫穿產業工人職業生涯全過程的技能檔案尚待建立,對產業工人蔘與學歷能力提升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圍繞深化產業工人技能學歷雙提升行動,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魏地春委員和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主席蔡毅德委員建議,將產業工人隊伍學歷能力提升機制納入政府與同級工會聯席會議議題,構建專班化協同攻堅機制。擴大產業覆蓋範圍,打造一批產業工人所需的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
蔡毅德委員提出,要重視質量監管並落實經費保障,財政、國資等部門要探索建立行政主管部門、工會、用人單位和產業工人共同分擔教育培訓成本的機制,對取得學歷證書或高級技術技能證書的產業工人給予一定獎勵。
魏地春委員認爲,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加強對產業工人學歷能力提升的宣傳和相關政策保障引導,提高其社會知曉度和產業工人獲得感。
對此,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電焊工孫景南代表表示,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越高,對產業工人提升技能學歷的激勵性越強。
“一些地區已經將技能等級證書列入積分落戶、子女教育的加分項,但在有的地區,技能等級證書在積分落戶等政策中權重過低。”過去一年,孫景南代表在南京、長沙等地多家企業調研發現。她建議,提高技能等級或繼續教育相關證書的含金量,納入職稱評定、評獎評優條件範疇。
調整入學門檻與選拔機制
讀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這句話時,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研發總院試製部高級技師楊永修代表倍感振奮。
多年來,楊永修代表持續關注產業工人學歷提升問題。調研中他發現,許多高技能人才有報考研究生的期待。“高技能人才的實操能力很強,但傳統入學考試考察重理論知識,很難過關。”他說。
“通過研究生階段的系統學習,他們可以將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深度融合,爲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楊永修代表建議調整入學門檻與選拔機制,由教育部牽頭,多個部門聯合,設立專門針對高技能人才的在職研究生招生通道,制定符合他們特點的招生標準和考試內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藝師劉爭委員,於2023年考取清華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成爲一名在職博士生。“很多一線產業工人、高技能人才有繼續學習的意願,但學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劉爭委員建議,國家、行業可以設立產業工人繼續教育基金,減輕產業工人求學的資金壓力。
與時俱進優化教學模式
爲幫助產業工人提升學歷,近年來,多地、多企業做出了積極探索。其中,重慶市總工會牽頭電力行業16家單位組成產教融合聯盟,搭建重慶電力行業“雲端”學習交流平臺,推行“畢業論文課題+現場技改QC項目”的選題方法,探索建立終身教育學分互認轉化平臺,推進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貫通,目前已有652名電力行業工人獲得學歷提升。這一模式受到代表委員肯定。
“對於生產型企業而言,較難實現讓大批一線產業工人重回校園脫產學習,所以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開發多元培訓方式更爲重要。”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黨羣人資部主任郭晶晶代表發現,一些產業工人在選擇學歷提升項目的專業時存在盲區,專業設置與職業發展所需存在距離。
郭晶晶代表建議,在生產一線開發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師帶徒”作用,積極運用互聯網,開發“線上+線下”課程,滿足產業工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工作實際需求。
劉爭委員建議,定期發佈優秀案例,展示先進經驗,提供可操作範本,以此帶動行業內各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提升產業工人知識更新的積極性。
(中工網北京3月9日電)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