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認清角色定位 承擔使命
話說,幾頭公牛正使勁地拉着貨車行走,車軸被壓得發出吱吱的響聲,公牛回過頭,不耐煩地對車軸說道:「喂,朋友,我們無聲無息擔着全部重量,你叫喚什麼?」
此故事論述承接艱鉅目標後,具備或缺乏使命感者的行爲差異。
何謂使命感?依據辭典定義,指對某種重大責任,有該擔負的自覺。
面對挑戰目標,總難免壓力,對工作無使命感者,易喪失熱情。故事中的「車軸」代表此類人,面對壓力,吱吱地發出哀號。相對,自覺應承擔使命者,即使壓力破錶,還能堅持下去。「公牛」則爲代表,雖承重擔,卻無怨無悔地拉車前進。
既然使命感始於對應擔責任的自覺,自我覺察的關鍵字,則在於「連結」,亦即串接個人與責任框架。
若連結自我與社會責任框架,則將對框架中的社會角色,產生使命感。
譬如,社會責任框架中,爲人父母與子女者,各有不同角色設定。若認同此框架,成爲該角色後,即對號入座,擔起爲人父母或子女的使命。
當然,相同社會角色,在不同年代有不同標準;基於宗教或風俗差異,也有迥異定義。重點在於,個人認定的框架爲何,即以之做爲行爲準則。
除社會框架外,進職場後,將依所任職位,連結組織框架中對應的職責,產生職位角色使命感。
例如,組織對高階、中階、基層主管,設定職責框架,對功能別專業人才,也會設定角色職責。當擔任特定職位後,即應自覺地承擔職位職責。
由於職責不盡相同,主管須確認雙方對職責之共識,方能產生正確連結與使命感。
第三種框架,則是天命責任框架,也是許多人窮其一生,努力追尋的人生角色使命感。
愛林成癡者,將護林視爲終身職責;鍾愛毛小孩者,則爲其權益奔走,視爲使命;海洋生物學家,則以研究新海洋物種或生態,做爲人生職志。
相信,人人均肩負專屬人生任務,也就是此生天命。基於執行此人生使命,會搭配特定才能。若能從天賦中覺察方向,就可知人生意義與價值所在。
當連結特定責任框架,產生使命感後,行爲有何特點呢?下述故事,描述具使命感者的態度寫照。
話說,一天,老人砍了不少柴,吃力挑着走了很遠的路。他累極了,實在挑不動,便將擔子放下,叫喊起死神。死神來後,問他爲何喊他,老人說:「儘管我已精疲力竭,但還是請你把那擔子放在我肩上。」
故事中,老人到了人生最後一刻,仍願扛起重任,是位真正的使命承擔者。因此,若能認定框架的角色,就會全心全意地承擔應有責任,直至卸任爲止。
主管面對缺乏使命感的部屬,可引導其思考:自己,得爲什麼負責?得承擔什麼使命?
由社會框架切入,容易理解角色與責任的關聯,人人得依社會角色,承擔其責任與使命。接着,由組織框架,提醒在專擅崗位上,扛起職責。天命框架部分,若能將個人天命與組織使命連結,由「我」轉化到「我們」,可使成員有志一同地朝共同目標邁進。從宏觀視野看待使命感,不管是社會、組織或天命框架,不同角色,各擁不同使命。而不同位階、高度,則可看見不同的風景。
不變前提是,須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連結、產生自覺,方能具備使命感,擔起人生應扛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