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罐子”到“無抗雞”

雞肉作爲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品,佔居民肉類消費總量的21%,是居民蛋白質攝入的重要來源。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不僅實現了養殖模式的變革,更以優異的雞肉品質,爲居民提供了美味、安全、優質的食品保障。

4月27日,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的“白羽肉雞健康高效立體養殖模式創建與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成果評價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化蘭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康相濤及產業一線7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價組,在嚴格質詢和系統論證後一致認爲,“環境精準調控—無抗飼料研發—數智化管控”三位一體立體養殖技術體系,成功突破高密度養殖關鍵技術瓶頸,標誌着我國構建起全球領先的白羽肉雞養殖技術模式。

破解藥殘困局

曾幾何時,我國白羽肉雞產業深陷“肉雞自身免疫抗病力弱—養殖環境差—發病率高—藥物過度使用”的惡性循環。2007年,農業農村部動物營養與環境創新團隊、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家畜營養與調控”團隊首席科學家張宏福在白羽肉雞主產區調研時,發現養殖業主過度依賴藥物,忽視了生長環境對肉雞健康高效養殖的關鍵影響。這讓他意識到,必須跳出傳統思維,組織多學科團隊攻克白羽肉雞健康高效生產的產業難題。

面對這一產業難題,張宏福帶領團隊踏上了科技創新攻堅之路。他堅信,健康的畜禽纔可能產出優質的肉蛋奶,動物自身健康,少吃藥、少打針纔可避免雞肉藥殘超標風險。

“白羽肉雞生長期短、生長速度快、代謝旺盛,對飼料營養和衛生安全要求極高。”張宏福說,項目團隊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酶製劑、益生菌、天然功能成分”爲核心的無抗高效飼料配製技術。他們利用合成生物學創制了非澱粉多糖酶、脂肪酶、澱粉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新產品,發明了快廉穩準的“測料施酶”新方法;通過高通量篩選、高密度發酵創制了乳桿菌、芽孢桿菌、腸球菌、乳鏈球菌等益生菌新產品;採用標準化工藝製取了純度高、活性強的黃芪多糖、黃芩苷、綠原酸等天然中草藥成分。這些創新成果不僅實現了飼料無抗,還顯著提升了白羽肉雞的腸道健康和自身免疫能力。

建立標準化養殖

我國現代畜牧業規模養殖起步晚,設施條件差,養殖舍內空氣質量不達標較爲普遍。白羽肉雞養殖也存在嚴重的雞舍環境問題。項目團隊發現,許多養雞場老闆不懂得在改善工藝設施上投資。爲此,他們系統研究了白羽肉雞不同生長階段對溫熱參數的需求,揭示了雞舍有害氣體及PM2.5的累積規律及其對雞健康的影響,制定了白羽肉雞健康高效生長的環境控制標準,並出版了《肉雞健康高效養殖環境手冊》。

張宏福介紹,爲了讓白羽肉雞“住得好”,項目團隊創新雞舍建築結構、雞籠設計和空間佈局、供熱方式,研發了配備溫熱參數需求和有害氣體實時監測反饋模型的環境控制器、高效風機、多排聯控保溫門等多項關鍵專利設備,併發明瞭自動連續清糞系統、霧化加溼系統、可調式分料採食、飲水器和行車式喂料系統,集成創建了立體養殖模式。

傳統養殖業生產現場依賴熟練工人,養殖設施難以自動化、智能化,生產過程缺乏標準化。爲此,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基於多種通信協議的物聯網環境及監測控制系統,內嵌了肉雞不同生長日齡環境標準參數模型和實時監測反饋調控算法,打造了雞舍投料飲水、通風、保溫以及清糞的全自動控制系統。“該系統還可通過物聯網、雲技術對雞舍進行在線管理、遠程監測和控制,讓每一批雞的生產過程質量可追溯。”張宏福介紹,這一創新成果破解了規模養殖的現場管理難題,保障了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和安全。

目前,團隊通過協作攻關,取得了上百項專利成果,並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了自動化智能化管控系統,建立了以保障白羽肉雞自身健康爲核心的立體高效養殖模式。

白羽肉雞產銷兩旺

2013年,項目團隊與企業合作,建立白羽肉雞立體養殖生產線,中試生產取得成功。隨後,該模式在山東、遼寧、華北、中原等主產區大型企業快速推廣應用並不斷改進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93%的白羽肉雞採用立體養殖模式。

“與傳統模式相比,立體養殖模式使得白羽肉雞的成活率提高5—10個百分點,出欄上市日齡提前3—4天,節省飼料10%—15%。”張宏福介紹,同時,該模式可節水70%—80%,降低保健藥及疫苗費50%—70%、人工費50%—80%、能耗30%—60%,每隻雞養殖環節節本增效1.5—2元。按2024年出欄白羽肉雞115億隻計算,立體養殖模式可年節本增效150億元以上,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白羽肉雞採用立體養殖模式,率先實現了“全程無抗飼料乃至無抗飼養”,實現雞肉無藥物殘留,保障了雞肉質量安全。

白羽肉雞立體養殖模式的創新推動了肉雞產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我國白羽肉雞年出欄數從2017年的51.05億隻增長到2024年的115.08億隻,產肉量從2017年的866.97萬噸增長到2024年的2032.78萬噸,分別增長了1.25和1.34倍;白羽肉雞佔肉雞的比例從2017年的65%提高到了2024年的82%。2017年以來,我國肉類增產量的104.7%來自高飼料轉化率的白羽肉雞。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爲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的肉食,還爲養殖業結構調整、發展節糧型養殖、緩解糧食安全矛盾、踐行大食物觀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