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細菌抗藥性達3成 避免無藥可用危機 醫籲從「勤洗手」做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左起)、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周志浩、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臺北市衛生局代表、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5日出席「臺大醫院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共同迎接抗生素抗藥性新挑戰,結合手部衛生與抗藥性防治,打造安全醫療環境」宣導活動,以「手住抗藥新戰役」爲主題一同舉行宣導儀式。(陳俊吉攝)

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嚴峻,社區細菌對抗生素抗藥性達30%,部分細菌對後線抗生素抗藥性甚至達50~60%,病人恐面臨無藥可用。醫師指出,要解決抗藥性問題,應從「避免感染」做起,減少抗生素使用,搭配適當使用時機來優化管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左起)、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周志浩、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臺北市衛生局代表、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5日出席「臺大醫院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共同迎接抗生素抗藥性新挑戰,結合手部衛生與抗藥性防治,打造安全醫療環境」宣導活動,以「手住抗藥新戰役」爲主題一同舉行宣導儀式。(陳俊吉攝)

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說明,使用抗生素一定會產生抗藥性,因此要遵守「儘量少用、用得精準」2原則。一般來說,細菌對於前端抗藥性更高,在社區大約達到30%,醫院內細菌對於後線抗生素,抗藥性也達約30%,有些甚至超過50%,導致可用抗生素變少。

王振泰舉例,抗萬古黴素腸球菌對於萬古黴素抗生素抗藥性約50~60%;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比例約20~30%且不斷提高;鮑氏不動桿菌,過去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感受性達8成,現在僅剩4成左右。

王振泰表示,減少抗藥性發生,第一個步驟就是避免感染,最簡單的方式是藉由「勤洗手」做好手部衛生來達成。降低使用頻率、遵守適當使用原則,從前端到後端結合,才能達到抗生素使用更好的效果。

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抗藥性會讓全世界慢慢無藥可用,威脅民衆健康,尤其加護病房裡,越嚴重的病人受到的影響越大,若醫師好不容易救回的生命,因感染而前功盡棄很可惜。由於抗生素新藥開發利潤低、速度慢,如何管理好現有的抗生素十分重要。

行政院去年通過「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由衛福部推動5年計劃,並與環境部、農業部等單位共同合作。周志浩說明,國家級抗生素抗藥性防治中心已正式成立,衛福部委託臺大醫院主責相關事務,協助做衛教、輔導、發展指引,並邀請國內外專家一起檢視、評估國內情形。

周志浩指出,手部衛生是防止抗藥性的第一步,「小動作卻有大學問」,且人人都能做到。病人從前端減少感染及抗生素使用,若服用抗生素,要依照醫囑規律服藥,醫師開藥時,也要依照醫療成規進行,以及使用完不要亂丟,都能延長抗生素使用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