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小鎮到天文重鎮--青海冷湖轉型故事一:從低頭找油到擡頭問天
從石油小鎮到天文重鎮--青海冷湖的轉型故事之一:從低頭找油到擡頭問天。圖爲青海冷湖天文觀測研究基地盤山公路。(新華社)
從石油小鎮到天文重鎮--青海冷湖的轉型故事之一:從低頭找油到擡頭問天。圖爲青海冷湖石油工業遺址。(新華社)
從石油小鎮到天文重鎮--青海冷湖的轉型故事之一:從低頭找油到擡頭問天。圖爲青海冷湖四號公墓。(新華社)
從石油小鎮到天文重鎮--青海冷湖的轉型故事之一:鄧李才(左)和田才讓在攀爬青海冷湖賽什騰山的途中。(新華社╱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報導,青海冷湖鎮地處柴達木盆地,曾是中國第四大油田。由於資源枯竭,逐漸衰落。如今,在創新理念驅動下,發掘獨特星空資源,積極轉型。天文學界認爲,冷湖臺址觀測條件與國際頂級臺址基本持平。2020年7月,冷湖天文觀測基地項目啓動。目前,冷湖逐步成長爲亞洲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爲大陸光學天文研究帶來更廣闊空間。
夏日,柴達木盆地戈壁深處迎來一年中最熱鬧季節。在平均海拔約4000米冷湖天文觀測研究基地,一臺臺天文望遠鏡矗立在蜿蜒山脈。各地天文學家聚此探尋宇宙奧秘。
見證冷湖發展天文觀測全過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說:「從獲得初步勘測成果到多臺望遠鏡落戶,冷湖只用了5年。」他說,隨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將有更多大型望遠鏡在冷湖開建。
20世紀50年代,石油資源需求讓青海柴達木盆地進入專家視野。1958年,冷湖地中四井強烈井噴,日噴原油約800噸,拉開冷湖油田大開發序幕。
20世紀90年代,隨着資源枯竭,石油工人撤離,冷湖沉寂下來。
2015年,時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的田才讓,調任冷湖負責建設。當時冷湖人口持續流出、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有天,田才讓和同事在冷湖調研途中迷路。夜幕降臨,大家被滿天繁星震撼:油氣資源沒有出路,冷湖未來是否需要「擡頭看天」?
在田才讓的邀請下,鄧李纔來到冷湖考察星空資源。考察團隊抵達冷湖賽什騰山腳下時,天空中羣星閃耀,銀河橫跨天際。「這應該就是最適合觀星的地方!」鄧李才興奮地對着星空拍下銀河拱橋。
爲驗證猜想,田才讓和鄧李才團隊決定爬上賽什騰山一探究竟。陡峭山體、風化易碎坡面不僅難以攀爬,而且方向難辨。他們揹着自噴漆反覆勘探,標記出一條上山路線。
在建成所有關鍵臺址參數的測量平臺並運行一段時間後,鄧李才驚喜地發現,這片區域的優質晴夜時間佔比達70%,每年可觀測時間達300天。
2018年,通往賽什騰山頂的砂石路動工,當地政府調用直升機運送建築材料、臺址觀測設備。「爲了趕時間,最多一天吊運80趟,飛行近9個小時。」當時執行任務的直升機飛行員崔逢說。
2021年,鄧李才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冷湖賽什騰山光學天文臺址勘選結果:基於連續3年觀測數據,確認青海冷湖賽什騰山是極佳的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臺址。這一科研成果受到全球天文界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