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草茶到大航海時代 臺南女中「穿越醫療史」培育全人視野

臺南女中開了「穿越臺灣醫療史」特色選修課,內容以「臺灣學」爲核心,爲志在第三類組及有興趣學生注入深厚的人文關懷。圖/林秀珍提供

在學生普遍涌向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今日,臺南女中開了「穿越臺灣醫療史」特色選修課,內容以「臺灣學」爲核心,爲志在第三類組及有興趣學生注入深厚的人文關懷。透過親手種植青草茶、走訪中藥行,乃至於思辨醫療典範,引導學生在追求科學知識的同時,建立起「全人教育」的理念。

這門課程最初的雛形爲「異人的足跡」,是一門18周的課程,之前曾轉型爲6周的微課程,後來發展爲針對高三學生的18周完整選修課。老師林秀珍說,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學生在未來投身醫療體系時,能跳脫僵化的SOP,反思人與醫療的關係。課程內容橫跨臺灣歷史,從原住民的傳統草藥智慧、清代漢醫,到日治時期引進的現代公衛系統,再到當代醫療的現況。

爲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感」學習,課程特別強調實作與連結土地。林秀珍指出,「土地的生態價值最重要」,「我們沒有電可以活,但是我們沒有食物,我們不能活」。因此,課程安排學生種植青草,但考量到高三生的課業壓力,特別選擇能快速成長收成的種類,讓他們在忙碌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課程也帶領學生走訪百年中藥店、市場,讓學習場域從教室延伸至生活。

課程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引導面臨學測壓力的高三學生進入思辨模式。爲此,老師們透過課堂上的問答與分組討論,挑戰學生的既定觀念。例如,課程會翻轉對史懷哲等傳統醫療典範的盲目崇拜,引導學生思考身旁被忽略的當地協力者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林秀珍表示,課程的目標是「讓他們進入一個思辨或者思考模式去塑造自己,如果在個職業體系裡頭,你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爲了克服學生的被動,老師們會透過學習單讓學生反芻想法,並給予回饋,在課堂中創造更多對話。

這門廣受歡迎的課程將持續進化,新學年度將課程內容推進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教師羣除林秀珍,另有胡瑞原、鄭韶昀、輛崇倫、方克舟探討荷鄭時期臺灣作爲貿易樞紐所衍生的公共衛生議題。同時,課程也將納入AI人工智慧的議題,探討AI在未來醫療領域可能扮演的角色。不過,重點是「我們要控制AI」,而非被AI主導,必須爲AI輸入更多在地的臺灣元素,才能生成正確且有用的資訊。

這門課程的持續動力,來自於「有趣」以及「臺灣的事情做不完」的信念。林秀珍坦言,教學現場並非總是浪漫,更多的是焦慮與辛勞,一個課程的成功絕非單一老師能夠完成,而是需要團隊與外部資源的共同合作。老師們甚至放下身段,親自到各班「賣課」,積極邀請學生來選修,這種熱情與堅持,也讓這門人文課程在理工浪潮下,成爲校園裡一道獨特且溫暖的風景。

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分享,上完課後對於醫療⼈⽂有更⾼的敏感度,不再是單⼀⾯向,⽽是能夠⾃發性地去思考,這樣的醫學表現對於現在⽣存的這個社會有什麼影響?因自己對⼼理學很感興趣,喜歡觀察及思考,透過這依課程,纔有機會發現⾃⼰對於各種議題想法的漏洞,藉由⽼師及同學,看到了更多不曾想過的觀點,也發現了⾃⼰思考上的盲點,未來能以更多元的⾓度去看待事物。

臺南女中開了「穿越臺灣醫療史」特色選修課,內容以「臺灣學」爲核心,爲志在第三類組及有興趣學生注入深厚的人文關懷。

臺南女中開了「穿越臺灣醫療史」特色選修課,內容以「臺灣學」爲核心,爲志在第三類組及有興趣學生注入深厚的人文關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