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伊琳:跨界醫者的護理教育革新之路——從醫學護理到自我療愈的全球視野

(原標題:葉伊琳:跨界醫者的護理教育革新之路——從醫學護理到自我療愈的全球視野)

在醫學教育與臨牀實踐的廣闊天地中,有這樣一位傑出的學者與教育者,她以深厚的醫學底蘊、前瞻的教育理念,以及對中醫前景的獨到見解,書寫着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她就是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的教授、原副院長——葉伊琳。近日,我們有幸對葉伊琳教授進行了專訪,深入瞭解了她背後的故事與追求。

葉伊琳教授擁有中醫學和整 形外科學的雙重醫學背景,這一獨特的學術經歷爲她日後的教育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師崗位調任至護理學院後,她並未滿足於臨牀工作的成就,而是懷揣着對教育的無限熱愛,投身於護理教育事業。在她 和同事們 的 共同努力下,護理專業從學校的相對弱勢地位,一躍成爲全校的佼佼者。

“護理學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葉伊琳教授深知這一點,因此她致力於傳承和發揚護理學的精髓,融入現代醫學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探索出一套培養掌握西醫護理和中醫護理人才的教育方法。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她將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人才培養質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葉伊琳教授的推動下,護理學院的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內容豐富又實用。她建立起學生自我管理和成長 的模型,爲學生們創造可進行模擬操作的條件,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愛患之心、掌握護理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她提出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護理專業教育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葉伊琳教授 基於對青年學生美育教育和身心健康的考慮,在2018年 建設了《自我護膚術》這一獨特課程。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從皮膚審美、皮膚結構和功能的認知,到自身皮膚類型判斷與養護要領掌握,再到全套自我護膚有效技術學習,以及對皮膚和頭髮常見問題的自我預防與處理。學生們通過課程學習,不但收穫了學分,還學會了許多實用的美容技巧和護理方法, 有助於解除容貌焦慮。

“長久以來,我始終認爲健康管理不應只是醫療技術的單向輸出,而應是身心覺察與自我管理的雙向互動。”葉伊琳教授分享道。她的這一理念,在《自我護膚術》課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爲護理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爲橫跨醫學教育與臨牀實踐的雙棲學者,葉伊琳教授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在臨牀診室裡爲患者開出融合護理學與中醫學的“身心處方”。她每週固定的門診日裡,尤其關注 慢病患者和老年患者的“小毛病”,並開發出一套“自我療愈法”,包括晨起梳頭通經絡、睡前足浴調氣血等,深受患者好評。“自我療愈是中醫養老的核心理念之一。”葉伊琳教授解釋道,“中醫強調‘治未病’,注重預防和自我調養。”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葉伊琳教授將目光投向了中醫養老這一新興領域。她認爲,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現代健康管理的核心高度契合。她開發了一套“自我療愈法”,幫助患者通過自我調理 來緩解失眠、關節痛等常見問題。許多患者反饋,這些方法“比吃藥管用”。

葉伊琳的自我療愈理念不僅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還被納入她主編的《中醫護理學》一書中。該書系統闡述了傳統中醫護理的精髓,創新性地融入了自我療愈等前沿理念,爲中醫護理的教學和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她經常受邀參加健康講座,向公衆傳播中醫養生知識,倡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主人”的理念。

葉伊琳的 醫學探究不僅限於國內。她深知,中醫護理的智慧需要與國際接軌。爲此, 她 還研究了其他國家對 中醫師培養和認證的相關內容,爲中醫經絡治療與自我療愈的結合提供了更 廣闊和堅實的學術支撐。在全球醫療模式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管理”的背景下,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自我照護能力”列爲21世紀健康素養的核心。葉伊琳的觀點與此高度契合:“中醫講‘三分治,七分養’,護理的更高境界是賦能個體成爲自己的健康管家。”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就,葉伊琳教授始終保持謙遜與冷靜。她深知,醫學護理及中醫養老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未來,葉伊琳教授有着更爲宏大的願景:她期望進一步推動中醫護理教育與國際接軌,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更多融合自我療愈思維的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技術,讓中醫護理教育成爲連接東西方健康哲學的橋樑。(記者:金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