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I、IP到IPO 深圳探路“科技紅娘”職業化

編者按:新的產業形態和應用場景,正在掀起與每個人有關的就業市場變革浪潮。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深圳記者站推出“新工種觀察”專欄,此爲第三篇稿件,關注科學家的“事業合夥人”——技術經理人。

南方財經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隨着科技創新挺入“深水區”,技術導向型、知識密集型創業成爲近年的一大趨勢。從PI(首席研究員)到IP(創業項目)到IPO上市,走通這一鏈條是不少科研人員的新理想。

然而,搞科研看重的是技術先進性、前沿性,辦企業則要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做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截然不同的兩套邏輯,讓不少科學家無所適從。技術與市場之間的“橋樑”——技術經理人,應運而生。

業內更常稱之爲“科技紅娘”,或科學家的“事業合夥人”。一方專注技術研發與迭代,另一方負責商業化落地事宜,如此分工明確的創業模式愈發常見。華大集團的汪建與尹燁、鉅子生物的範代娣與嚴建亞、逐際動力的張巍與張力等等,皆是相似搭配。

2022年,“技術經理人”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精細化。截至目前,四川、北京、天津、山東、陝西等十餘個省市已將技術經理人納入職稱序列。

今年7月,深圳宣佈認定首批154位“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來自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灣實驗室、深圳天使母基金、南山智園等133家不同類型機構。同期,華南地區首個高校“技術經理人學院”落地深圳技術大學,今年面向校內在讀碩士研究生擇優錄取20人。

職業認定、高校培養“雙管齊下”,深圳將打造一支怎樣的技術經理人隊伍?

技術至上vs市場先行

2017年華大基因上市,董事長、創始人汪建罕見地沒有上臺敲鐘。

“我怎麼能沾那個東西呢?”汪建曾如此迴應媒體。

曾任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的汪建,2007年“南下”深圳創立華大基因。作爲科學家創業的典型代表,汪建始終保有“科學狂人”的一面。

幸運的是,汪建走完了“PI—IP—IPO”的全過程。但更多科學家的創業之路,是中途折戟。技術轉移公司美國巴士底(Bastille)曾有一項調查,美國高校教授創業失敗率高達96%~97%。

“科學家創業往往陷入誤區,他們將創業活動單純視爲技術問題。事實上,並不是掌握最高精尖的技術才能創業成功。直擊行業未被解決的痛點、滿足市場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纔是創業成功的真正關鍵。”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劉少軒表示。

劉少軒告訴南方財經記者,有效的創新創業應以市場需求爲導向,而非單純依賴技術驅動。許多科學家懂技術但缺乏市場洞察,執着於將產品打磨到極致,但產品要麼並非市場真正需要,形成從技術創新回到技術創新的無效“閉環”,要麼人力、財力、時間等成本結構無法被市場接受。

201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直言,科學家創業是“把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他認爲術業有專攻,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

有趣的是,2020年3月,由施一公擔任聯合創始人的諾誠健華赴港上市;2022年9月,諾誠健華又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

細看並不矛盾。在上述演講後半段,施一公說:“我們應該鼓勵科技人員把成果和專利轉讓給企業,他們可以以諮詢的方式、科學顧問的方式參與。”

無論華大基因還是諾誠健華,頂尖科學家的“光環”之下,還有一些角色不容忽視。

華大集團CEO尹燁曾公開談到:“汪老師更多的時間是思考未來,如何落地的工作就交給我。我要把天馬行空的事情具象化,把下面落地的‘梯子’搭出來。”

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崔霽鬆,則擁有超20年的醫藥研發和企業管理經驗,曾任美國PPD公司BioDuro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默克美國心血管疾病早期開發團隊負責人。

深圳一高校轉移轉化工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分析,實驗室孵化類企業,常常是教授帶着學生創業,早期的經營管理主要靠教授的個人魅力和權威。一方面,高校師生缺乏業界經驗,在股權設計、工商登記、稅務、知識產權等方面要走許多彎路;另一方面,員工關係與師生關係是完全不同的,“若在企業內,管理層還像學生對待導師一樣畢恭畢敬甚至言聽計從,隨着企業規模和業務擴大,教授的能力會有邊界,企業管理將面臨極大挑戰。”

劉少軒同樣建議,科學家最好減少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而應專注於技術指導與產品迭代:“科學家需要找既懂技術,又具備較強市場洞察與資本運作能力的‘事業合夥人’。”

修煉“科技紅娘”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一淺顯的道理,對科學家創業團隊而言,實踐起來並不容易。《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相較而言,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長期低於5%。

找到專業的“事業合夥人”,是破題之道。

2022年,“技術經理人”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獨立成爲一項新興職業。據官方定義,技術經理人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從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評價、推廣、交易並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

業內更常將這一職業稱作“科技紅娘”,就像紅娘牽線搭橋一樣,幫助科學家將科研語言“翻譯”成商業語言,將技術與市場連接起來。

目前,四川、北京、天津、山東、陝西等十餘個省市已將技術經理人納入職稱序列,通常分初級技術經紀人、中級技術經紀人、高級技術經理人三個等級。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等人所著《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提到,歐洲國家科研人員與技術經理人的配比大約爲25∶1,即每100個科研人員需配備4個技術經理人。相比之下,我國技術經理人極爲緊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擁有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20家,從業人員總數近5萬人,其中專職人員僅2萬餘人。

科技部《“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國技術經理人數量突破3萬名。

高素質的技術經理人爲何難求?高度複合的知識技能要求,或是主要原因。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獲批設立全國首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點”,提出了複合型技術轉移人才的“五力模型”:技術、市場、金融、法律、管理。

劉少軒解釋道,懂技術是技術經理人的基礎要求;其次是市場洞察力,確保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精準匹配;第三是金融知識和金融工具的運用能力,科技型企業發展初期常常面臨無產品、無收入、無利潤、高風險“三無一高”困境,需借力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融資渠道;第四是法律能力,高校科技創新必須解決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確保運營合規;第五是綜合管理能力,包括對企業的運行管理、投資管理等。

傳統上,“五力”通常分別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實現,例如法律事務委託給律師事務所、法務公司,融資事務則可以找第三方財務顧問(FA)協助對接不同類型的投資人。

然而,企業必須理解這些專業人士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業自身的需求和方向,要與他們建立共同的話語體系以實現有效溝通。此外,隨着企業發展壯大,完全依賴外包可能不再適宜。

例如,知識產權作爲科技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最高商業機密,其保護不容有失,需有專業人士進行總體戰略規劃和監督,再將一部分事務性、標準化的工作委託給第三方服務商處理;融資同理,需有專業人才負責融資方案設計,幫助團隊進行估值、組織路演等等,以確保與投資人溝通順暢。

這也是技術經理人集成“五力”的意義所在:構建與市場“同頻”的話語體系。

雙管齊下

港股“激光雷達第一股”速騰聚創,2014年由剛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邱純鑫與導師和實驗室同門共同創辦;今年大熱的深圳機器人“八大金剛”之一逐際動力,創始人爲南方科技大學長聘教授張巍。

“學院派”創業項目持續涌現,深圳在高校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既有需求,也有基礎。今年,組建一支專業化、複合型技術經理人隊伍,被重點提上了日程。

3月,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發佈《深圳市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關於組織開展“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評定申報工作的通知》。評定工作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局指導,深圳市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組織實施,評定後由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頒發“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證書。

上述通知顯示,“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申報對象爲深圳市內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校及服務機構專職人員或自由職業人員,同時滿足條件:1、大專及以上學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本職工作5年以上;2、能高效整合運用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等廣泛資源,並取得至少2個成果轉化成功案例;3、專注於深圳市“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未來產業的一個或多個專業領域;4、在所在單位擔任中高層管理職位或具有副高以上職稱;5、具有爲深圳科技種子項目庫建設與服務的意願和條件。

7月,154位申請人被首批認定爲“深圳市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來自133家機構,涵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深圳灣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等研發機構,天使母基金、創東方等創投機構,以及深圳創投工會、南山智園等產業協會或園區。

中科美城創始人、深圳技術大學客座教授李永洲是深圳首批認定的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之一。他認爲,將技術經理人與職業資格評定掛鉤,將使這一新興職業更規範、更具吸引力:“目前市場上的技術經理人以兼職爲主,政策驅動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專業人士投身技術轉移轉化事業。”

李永洲談到,除了職業資格評定,還應發展正規學歷教育,當前已有高校設立技術轉移碩士學位點或開設相關碩士培養項目。

繼上海交通大學2021年設立全國首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點”,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多所高校也陸續開設此類專業。

今年6月,華南地區首家高校“技術經理人學院”在深圳技術大學成立。據校方介紹,技術經理人學院將構建“新工學+新商學+新金融”交叉學科體系,2025年率先開設“技術經理人卓越班”,面向校內在讀碩士研究生擇優錄取20人。

培養方式上,每名學生將配備學術導師、金融導師、產業導師各一位,師資團隊由資深金融市場、企業管理和產業領域專家組成。同時,學院將與德國、美國等國際機構合作,引入技術經理人(如RTTP)認證體系,在專業證書和培訓認證上與國際接軌。

今年下半年,深圳將再認定一批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評定範圍擴大至大灣區重點城市。職業認定、高校培養“雙管齊下”,深圳可爲全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探索出怎樣的經驗,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