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固碳入海”到“捕碳驅油” 我國首個海上CCUS項目投用

新華社深圳5月22日電(記者戴小河、印朋)5月22日,中國海油發佈消息,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臺投用。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純、加壓至超臨界狀態,通過一口回注井,以初期8噸/小時的速度精準注入地下油藏,既驅動原油增產,又實現二氧化碳封存,開創“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環利用新模式。

恩平15-1平臺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作業水深約90米,所開發油田羣高峰日產原油超7500噸。恩平15-1油田爲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採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手段。目前,全球共有65個CCUS商業化項目,但大都集中在陸上,海上項目屈指可數。

中國海油將CCUS示範工程建設確定爲“十四五”節能降碳行動的主要舉措之一,歷時4年開展地質油藏、鑽完井、工程一體化等重點課題研究,形成10餘項國內首創技術。其中,中國海油2023年6月率先投用的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已累計回注二氧化碳近20萬噸,爲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中國海油恩平油田作業區總經理萬年輝說:“該項目的成功投用,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裝備技術的全鏈條升級,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並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後續,隨着裝備的進一步升級,二氧化碳回注量將提升至17噸/小時,高峰單井增油量達1.5萬噸/年,具備更強的增產降碳能力。

二氧化碳回注井是連接海上平臺和地下油藏的“綠色通道”。中國海油採用“老井新用+分層注氣”的經濟高效模式,節約鑽井成本超1000萬元,實現提前7天完工。同時,自主研發出抗二氧化碳腐蝕水泥漿體系、“液控智能精細分注+分佈式光纖監測”工藝等多項核心技術,有效保障井筒的密封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