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碳又驅油,我國首個海上CCUS項目投用
澎湃新聞5月22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獲悉,我國首個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臺投用。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純、加壓至超臨界狀態,通過一口CCUS井,以初期8噸/小時的速度精準注入地下油藏,既驅動原油增產,又實現二氧化碳封存,開創了“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環利用新模式。
恩平15-1平臺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作業水深約90米,所開發油田羣高峰日產原油超7500噸。恩平15-1油田爲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採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爲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手段,CCUS已成爲全球能源行業佈局的重要領域。目前全球共有65個CCUS商業化項目,但大都集中在陸上,海上項目屈指可數。
據介紹,中國海油將CCS/CCUS示範工程建設確定爲“十四五”節能降碳行動的主要舉措之一,歷時4年開展地質油藏、鑽完井、工程一體化等重點課題研究,形成10餘項國內首創技術。其中,於2023年6月率先投用的恩平15-1油田CCS示範工程已累計回注二氧化碳近20萬噸。
中國海油恩平油田作業區總經理萬年輝介紹,該項目的成功投用,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裝備技術的全鏈條升級,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並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後續,隨着裝備的進一步升級,二氧化碳回注量將提升至17噸/小時,高峰單井增油量達1.5萬噸/年,具備更強的增產降碳能力。
據悉,“十四五”以來,中國海油重點攻關海上緊湊型捕集技術研發,恩平15-1、樂東15-1、渤中26-6等一批示範項目加速落地,同時在廣東惠州大亞灣建設千萬噸級CCS/CCUS集羣項目,在珠海高欄啓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工程,爲未來“岸碳入海”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去年11月由澎湃新聞承辦的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分論壇上,中海油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石油學會會士李中表示,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亟待開展研究。
李中稱,低溫下二氧化碳比甲烷更容易生成水合物,是海洋CCUS技術方向之一。1立方米水合物可儲存近180方甲烷,水合物法儲運天然氣得到研究者長期重視,可支持海上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和商業開採、海上伴生氣回收、南海深遠海氣田開發以及極地海上天然氣開發。水合物海底封存是實現深水碳捕集和封存的主要選擇,具有地質條件適用範圍廣、封存潛力巨大、固化速度快三大優勢。
李中認爲,深遠海風光潮汐溫差能資源豐富,源地儲能、就地消納服務深遠海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活動是未來深遠海新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深遠海碳利用、碳封存、甲烷蒸汽重整制氫、電解水制氫也必然是未來綠電消納、儲能重要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