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啓動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 不只減碳還能助原油增產
大陸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項目投用,減排量相當於植樹超1200萬棵。(央視新聞)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今天(22日),中國海油表示,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臺投用。這標誌着中國在海上碳封存利用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項目預計可向海底注入二氧化碳約100萬噸,減排量相當於植樹超1200萬棵。項目的成功投用爲海上原油生產注入動力,併爲後續油氣田開發以及沿海企業的大規模減排開放提供了「技術模板」。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作業水深約90米。項目通過「捕集-提純-加壓-注入」全鏈條技術,將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爲超臨界狀態,以每小時8噸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至1600米的油藏,既提升原油採收率,又實現二氧化碳永久封存。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作業區主任工程師熊書權表示,該項目的成功投用,實現了中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裝備技術的全鏈條升級,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並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
項目所在的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鑽採平臺,集成了鑽井、無人化遠程操控、自主發電與電力組網、油氣水綜合處理等衆多功能模塊。爲實現「封存+驅油」雙目標,平臺新增二氧化碳壓縮機、氣體處理及冷卻系統等關鍵裝備,構建大陸國內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成套工程裝備體系,設備國產化率達100%。
二氧化碳注入的「綠色通道」如何構建?
原油開採常面臨地層能量枯竭,原油流動性差等難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手段,已成爲全球能源行業佈局的重要領域。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如何在海底構建二氧化碳回注「綠色通道」?
在恩平15-1平臺下方,一口深達3243米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井承擔着二氧化碳回注的核心任務。相較傳統油氣井,面臨井筒完整性標準高、注氣管柱複雜和精確注入難度大等諸多工程挑戰。技術人員採用「老井新用+分層注氣」模式,創新性地將老油氣井改造爲二氧化碳專屬通道。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區域鑽完井項目經理宋玲安表示,施工團隊在狹窄井筒內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測控一體化系統,可實時監測各層位注氣量和氣密性,確保二氧化碳「聽從指揮」,既不逃逸也不串層。
爲了更細緻地掌握井下情況,技術人員在油管外壁敷設了數千米的光纖,這些光纖就像井筒的神經末梢,能夠將井下每米的溫度變化、流量波動等信息實時傳送到平臺中控室。海弘智能完井系統的應用更是一大亮點,它通過地面液壓系統遠程控制井下注氣閥的開度,能夠精確調控每層的注氣量,實現了注氣過程的智能化和精準化。
項目預計可向海底注入二氧化碳約100萬噸,減排量相當於植樹超1200萬棵。項目的成功投用爲海上原油生產注入動力,併爲後續油氣田開發以及沿海企業的大規模減排開放提供了「技術模板」。
陸正加速推進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與利用
海洋作爲碳封存的「天然寶庫」,因遠離人口密集區、封存容量大,正成爲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藍海」。近年來,中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迅速,系列示範項目加速落地,推動海洋碳封存從試驗走向規模化應用。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範工程於今年2月投產,全生命週期預計埋存二氧化碳150萬噸。在珠江口,白雲氣田羣7個氣田的二氧化碳回收項目於2024年8月在珠海投產,年生產食品級液態二氧化碳20萬噸,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此外,惠州32-5平臺伴生氣回收脫碳項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氣超700萬立方米。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作業區油藏經理程佳表示,目前全球共有65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商業化項目,但大都集中在陸上,海上項目屈指可數。中國海油目前共建成4個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和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同時,還在規劃建設以渤中19-6氣田爲中心的北方二氧化碳驅油中心和依託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建設的南方二氧化碳驅氣中心。
中國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潛力達2.58萬億噸,爲規模化應用提供廣闊空間。隨着技術迭代和政策支持,中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產業正從單點示範走向集羣化發展。目前,中國海油已在廣東惠州啓動大陸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與封存集羣項目,未來將捕集大亞灣區各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輸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進行封存,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