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誠信底色” 到 “發展亮色”——鄆城縣以誠信建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觀察

如今,鄆城縣南城中學誠信教育已融入常規教學的每個環節,編制出分年級的誠信讀本。

在西門街上的愛心粥鋪,志願者結束了忙碌,拿起掃帚開始了最後的清掃收尾工作。這個愛心粥鋪,自2018年起就每日爲環衛工人免費提供早餐,風雨無阻。

近年來,鄆城縣以誠信建設爲核心,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讓“誠信”成爲全社會的“流行色”,化作萬千普通人的生動實踐。誠信建設,正悄然改變着這座千年古縣的面貌。

“我縣在行政、教育、醫療、商業、企業、社區等領域分別建設了一批誠信共建試點,將誠信建設作爲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鄆城縣誠信建設促進會會長劉清先介紹。

鄆城縣的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全縣的各個層面。縣委、縣政府在交通、旅遊、醫療、市場監管、教育等重點領域,制定了20個“信用+”激勵實施方案,評選出51家“誠信共建先進單位”。同時,搭建誠信教育平臺,大力開展誠信宣傳,讓誠信理念深入人心。

這裡的誠信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倡導和推動,更是每一位普通市民的自覺行爲。1980年,12歲的何厚江,看着父親病逝留下的10餘萬元債務,抹乾眼淚,用瘦弱的雙臂抱緊賬本,靠打零工、跑運輸,歷時16年還清了每一筆欠款,箇中艱辛不言而喻。何厚江是誠實守信“中國好人”,也是鄆城人。

黃修良爲了一句承諾,至今已連續舉辦20屆“孤寡老人節”;肖玉榮12年替公公還上18萬元外債;李新入選誠實守信“山東好人”……黃河之畔,古韻新章,在鄆城,“誠信”二字已從抽象概念變爲百姓生產生活的溫暖底色。

爲讓誠信可感可及,讓榜樣感染更多人,鄆城縣以誠信文化、誠信教育爲抓手,紮實推進各個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通過誠信共建帶動各類社會羣體,開展了新時代“百名美德信用創業人物”“萬名美德信用戶”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身邊典型人物的示範引領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出“誠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的氛圍。

“誠信”,逐漸成爲鄆城縣的一種文化價值、商業價值,進一步增強了資本的集聚力、項目的吸引力、產業的承載力。

董福利是菏澤博鑫包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有一次,公司和西安一家乳製品企業剛簽訂完合同,原材料價格下調,董福利立刻做出將產品價格也下調15%的決定,對方公司既感激又佩服。“在我們鄆城,就是以誠信立身,以誠信做事。”董福利說。

走進博鑫包裝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緊張趕製訂單。良好的口碑和信譽,讓該公司發展成爲國內標籤包裝印刷行業的領先企業,合作伙伴包括華潤怡寶、娃哈哈、蒙牛等知名企業。

誠信紅利更惠及尋常百姓。楊莊集鎮馬莊村,參與志願服務的村民,可兌換美德信用積分。在唐塔街道唐塔社區,“一元服務微公益”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兒童興趣班培訓、理髮等“攤位”前人氣滿滿,“信用積分+1元”既能兌換“微服務”,又能捐獻愛心……

在鄆城縣,誠信建設已經融入了各行各業,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縣創新推出了專門爲‘美德信用戶’設計的銀行卡,可在信用貸款、購物消費、景點遊覽、農資配送等方面,享受縣域內部分愛心企業、商家的優惠政策。”鄆城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夢溪介紹。

菏澤日報記者 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