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rlie Kirk遇刺 看美國政治極化與臺灣啓示

▲美國著名保守派辯論家 Charlie Kirk 在校園演講活動時,遭槍手射擊,不治身亡。(圖/路透)

●文/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

美國時間 9月10日,美國著名保守派辯論家 Charlie Kirk 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舉辦首場「美國復興巡迴」(American Comeback Tour)校園演講活動時,遭槍手射擊,不治身亡。Kirk中槍時,正好就是在迴應槍支暴力問題。​嫌犯目前尚未落網,無法確定犯案動機,本篇並非針對犯案動機進行討論。​Charlie Kirk 是誰? 政治傳播天才?​

Charlie Kirk 是福音派基督徒,宗教和家庭是他政治理念核心,他也創辦了美國最大的青年保守派團體 Turning Point USA,在川普競選時,大力透過社羣媒體與組織爲川普助選,被普遍認爲對勝選有相當大的貢獻。​Charlie Kirk的校園辯論影片相當著名,其特色是透過與自由派學生誠懇耐心的辯論,展現辯才以理服人,在這些校園辯論影片中,與其辯論的學生都看似只能覆述教授或主流媒體餵養的論述,一旦進行真正辯論而不是同溫層取暖就會斷線。​保守派其實很多這種極有辯才的網紅,曾經參加總統初選的 Vivek Ramaswamy 就也主持過這種校園辯論,而校園辯論的政治傳播手法非常高明,因爲就結果而言他未必能爭取更多自由派選票,但卻能夠形塑一種「打臉」的效果,而且是按照自由派的學院型辯論方式,而不是雙方毫無交集的謾罵。​相對的,近年來自由派不斷被批評善於單向說理而非雙向辯論。掌握媒體學術話語權的自由派,除了政治人物還有電視名嘴、大學教授、甚至脫口秀主持人和影視名流來單向號召羣衆,甚至透過影視作品還是電玩來灌輸理念。

現在的反DEI浪潮,一部分就是對這種單向說教的反撲,而Charlie Kirk 走進校園,不僅被視爲極有勇氣突破同溫層,更能夠凸顯自由派在基層組織方面裹足不前的問題。​事發後,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在Truth Social平臺發文指出:「偉大而傳奇的Charlie Kirk去世了。沒有人比Charlie更瞭解美國青年的心聲。他受到所有人愛戴和崇敬,特別是我。現在他離開了我們。梅拉尼婭和我向他美麗的妻子Erika及家人致以慰問。Charlie,我們愛你!」​美國副總統、FBI局長、國防部長等政府高官皆紛紛發聲哀悼,民主黨的前副總統賀錦麗、衆議院民主黨領袖、加州州長也都譴責政治暴力,爲Kirk祈禱。​美國怎麼了? 政治極端與政治暴力的交疊​嫌犯目前尚未落網,我們無法確定犯案動機爲何,但近幾年,美國政治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而且是不分黨派的。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7月與9月,川普兩度在賓州集會遭槍擊,其中一次造成耳朵受傷並奪走一名民衆性命,佛州高爾夫球場更曾出現疑似持槍嫌犯,企圖刺殺川普。

今年4月,賓夕法尼亞州的民主黨籍州長夏皮羅,宅邸遭縱火,家人險些受害。6月,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籍參議員Melissa Hortman與丈夫中槍身亡。同天晚上,民主黨籍州參議員John Hoffman與妻子也各中數槍,歷經無數手術才倖存。

若再將歷史往回推,也有類似事件。美國曆史上共有四位總統在任內被槍擊身亡,包括1865年的林肯(Abraham Lincoln)、1881年的加菲德(James Garfield)、1901年的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以及1963年的甘迺迪(John Kennedy)。雷根則是在1981年槍擊案中幸運生還。其他著名案例則包括1968年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以及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遇刺。​在政治極化的態勢下,槍枝又容易取得,槍枝暴力就變得相對容易出現,對臺灣人而言,最熟悉的當屬2022年的南加州長老教會槍擊案。​然而幾個月前,Charlie Kirk才表示:「遺憾的是,若是爲了捍衛第二修正案(賦予民衆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每年都得付出若干槍擊死亡的代價,那也是值得的。」(I think it's worth to have a cost of, unfortunately, some gun deaths every single year so that we can have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protect our other God-given rights.”)​從臺灣的角度,可能難以理解爲何在這麼多的暴力事件與人命犧牲下,美國對擁槍的態度仍舊如此的極化,但我們必須瞭解到美國的槍枝文化是建立在其建國曆程、國家領土擴張脈絡,在其之上更有長期高強度的資本力量推動遊說與廣告行銷。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槍枝已與其「身份」、「個人價值」高度連結。​在Charlie Kirk遇刺後,民主黨與自由派強調槍枝管制的重要性,共和黨與保守派則是強調左派的極化,仍舊難以對話。

2023 年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在民主社會中,當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愈深,就愈容易將對手非人化,將政治視爲零和對抗,使政治暴力更被接受、也更頻繁。

數據顯示,對共和黨強烈反感的民主黨人,支持政治暴力的機率會比平均高出8%;反之,對民主黨強烈反感的共和黨人,支持暴力的比例也比平均高出18%。跨國分析更發現,高度情感極化的民主國家,發生政治暴力的可能性高於平均34%。

對臺灣與民主的啓示

臺灣的槍枝問題雖然和美國在完全不同等級,但政治對立與單向說教的政治表達問題在臺灣也有。在當前的政治環境,許多的議題辯論當進入社羣媒體,都淪爲不同羣體的單向取暖,臺灣當前的政治窘境也有很大一部分源於此,不僅難以說服反對方,還可能因單向輸出造成疲勞與反感。​事實上,在極端的政治環境下,美國與世界各地,都很需要像Charlie Kirk這樣願意走進人羣、異溫層進行辯論的人,不過更重要的是,所有觀看辯論的人,需要意識到辯論的目的不只是要贏得得更多人的支持,更重要的還包括瞭解反對方。

然而在當今,尤其社羣媒體的推波助瀾,辯論往往成爲民衆判定「我要相信誰」、「看誰被打臉」的指標,這對民主是極大威脅,讓願意雙向溝通的人反而助長、激化對立。​我們也不禁在想,社羣媒體是否也需要付出更大的責任,或許在社羣平臺上加上警語,或資助更多實體活動,儘可能地降低對立。

▼白宮爲辯論家 Charlie Kirk降半旗哀悼。(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