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視角-看從美國Charlie Kirk事件 臺灣政治及企業組織人際溝通

領導者要價值清晰且創造有效溝通環境,併兼顧Talk、Dialogue、Conversation、Feedback四層次溝通核心與本質,企業才能避免分裂與衝突,並走向長遠發展。圖/摘自Freepik

美國保守派年輕領袖Charlie Kirk前些日子在校園演講時遭槍擊身亡的事件,震驚全球。Charlie以鮮明的立場與敢言風格,吸引大批年輕追隨者,也累積強烈反對。這起事件凸顯政治場域的溝通失衡:Talk過多(單向宣講、攻擊)、Dialogue缺席(拒絕理性對話)、Conversation被撕裂(社會交流被意識形態切割)、Feedback失真(社羣迴音室效應)。最終衝突升高,甚至演變爲暴力。

此悲劇映照美國的政治極化,也爲臺灣提供一面鏡子。在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政治與社會運動透過「組織溝通力」影響羣衆,對組織發展亦有借鑑。若能理解Talk、Dialogue、Conversation、Feedback四層次溝通核心與本質,組織便能避免內耗與衝突。

Talk核心在於「口語表達」;代表訊息的單向輸出。Conversation核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流」;本質是「互動」。Dialogue核心在於「透過言語彼此交流理解」;本質是雙向理解、探索性的溝通。Feedback核心在於是「回饋訊號」,本質若延伸到人際與組織後則成爲「修正與成長機制」。

如果我們把這四者放在組織情境中,四者缺一不可,但在真實的企業與社會中,往往只看見「Talk」的聲量,而忽略「Dialogue」、「Conversation」與「Feedback」的力量。

臺灣的政治環境近年來有幾個明顯特徵:政治人物或政黨的「talk」很多,都屬於單向的「talk」,例如:都是過度傾向「講給羣衆聽」或「喊口號」,缺乏真正細緻的政策說明。

而政黨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對話相對少。通常是「互嗆」而不是「對話」。在基層選民與政治人物之間,有些「座談會」或「鄉親交流」,往往淪爲「宣講」或「動員」,而不是「雙向交流」。選民透過任何一次選舉給予「一次性的回饋」,但平時的政策施行中,回饋管道有限。

立法院公聽會、意見徵詢制度,常常流於形式,缺少追蹤與民衆實際的回饋循環。這樣的政治環境雖然看似動盪,但對企業而言,卻是一個值得高度警覺並積極因應的外部情境。

在企業內同樣可能陷入「只有Talk」的狀態。如果組織內部只有「上對下的Talk」,沒有開放的Dialogue,員工不會真正投入。如果團隊缺乏真誠的Conversation,只剩工作彙報,除了不會有「說真話的勇氣」,企業文化也會變得冰冷疏離。如果沒有正向的Feedback,組織也無法學習和修正,這正是許多企業內部矛盾累積的根源。

Charlie Kirk的事件提醒我們,無論政治或企業,領導者要價值清晰且創造有效溝通環境,纔是組織影響力的核心。唯有兼顧四層次溝通核心與本質,企業才能避免分裂與衝突,並走向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