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監管到產業韌性 建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競爭新優勢

▲人工智慧(AI)正快速重塑全球產業,從製造到金融科技皆被寄予厚望。(圖/視覺中國CFP)

●黃勢璋/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經濟所長

人工智慧(AI)正快速重塑全球產業,從製造到金融科技皆被寄予厚望。然而,AI不僅是技術導入,更涉及資料安全、責任歸屬、國際規範與社會信任;若缺乏妥善治理,將加深企業不確定性與社會疑慮。對臺灣而言,AI治理不只是防風險,更是將挑戰轉化爲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尤其,我國98%以上爲中小企業,如何建構在地化治理體系,將直接影響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AI監管必須採取差異化設計 避免「一刀切」造成不利影響

臺灣產業結構多元,不同產業在AI導入上挑戰各異。製造業、工具機與五金產業多着重於生產流程智慧化;服務業與B2C企業則依賴使用者回饋調整行銷與設計;B2B企業則更復雜,往往涉及跨國供應鏈與技術標準銜接。這些差異顯示,單一僵化的監管難以全面適用,若法規未能考量各行各業的需求,可能扼殺創新、削弱競爭力。

因此,AI監管策略必須採取差異化設計,依產業別、企業規模、營運對象及應用目標等,建立更具彈性與包容性的制度框架,避免「一刀切」造成不利影響。

中小企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石,但目前AI導入比例卻偏低,除面臨資源與人才的限制外,在AI風險承擔更是處於劣勢,例如:資料外泄、共享風險,以及AI導入後若發生問題,責任歸屬不明所帶來的潛在法律責任等。

爲避免AI法規設計思維多以大型企業的需求爲出發點,導致中小企業付出過高的法遵成本,政府應朝協助中小企業理解AI價值、建立風險控管能力着手,提供具體的導入指引與實務案例,讓中小企業將原本劣勢轉化爲優勢;尤其是在國際供應鏈中,若能展現高度法遵與治理韌性的中小企業,將更能贏得跨國大廠的信任與訂單。

歐盟《AI法案》、美國「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加拿大《人工智慧資料法案》及日本《人工智慧AI法案》等多國都提出嚴格的法遵要求。

身爲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若臺灣企業無法符合這些國際標準,恐將面臨失去訂單、甚至被國際市場排擠的風險;尤其,對缺乏國際法規掌握能力的中小企業而言,一旦上游大廠要求法遵認證,將難以獨立因應。

因此,政府如何扮演積極的協助者,建立「一站式輔導中心」,提供法規資訊、當地服務、經濟觸角與法律諮詢,協助中小企業無縫接軌國際標準,以利減輕單一企業的負擔,提升整個產業供應鏈的韌性能力。

目前臺灣對AI治理的討論多仰賴國外案例,但因法規與產業文化不同,參考價值有限;如何能夠掌握更多在地成功案例,例如:提升製造效率的應用或個資爭議的判例,能夠作爲中小企業學習依據。

此外,政府可率先在公共領域設立示範場域,結合商業誘因,展現出兼顧人權與資料安全的身先士卒,透過示範與外溢效果來提升社會信任,以利填補企業信任與效益不明等問題缺口。

AI治理核心不只是「防禦風險」 更是「強化韌性」

爲確保AI治理能真正轉化爲產業韌性與競爭優勢,政策制定可朝以下方向考慮進行:

1. 彈性且差異化的監理制度:根據企業規模、產業與營運模式,設計分級分層的監管框架,透過「中間偏左、產業友善」的監管模式,採用負面表列的立法技術,以利賦予法規更大的彈性。

2. 一站式法遵支援:設立專責的「出口法遵輔導中心」,爲中小企業提供國際法規資訊、法遵諮詢與認證協助,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更具競爭力。

3. 有價值的認證標章:設計應避免流於形式,要能帶來實質的市場誘因,例如:在政府採購、國際競標或供應鏈合作獲得加分,讓企業的治理投資真正能轉化爲商業價值。

4. 積極推動在地示範場域:政府應與產業合作,共同打造具指標性的在地AI應用案例,讓成功故事成爲中小企業的最佳教材,作爲社會累積對AI的信任基礎。

AI治理核心不只是「防禦風險」,更是「強化韌性」;對於臺灣的中小企業而言,若能建構出透明的治理機制,贏得員工、客戶與合作伙伴的信任,AI治理就不再是企業的額外成本,而是企業價值與聲譽品牌的一部分;尤其,若能符合國際法遵標準的中小企業,更能在全球供應鏈中站穩地位,進而開拓出全新商機。

因此,如何建構一套符合臺灣產業特色的AI治理體系,將是政府在這AI蓬勃發展的時代,確保經濟持續永續發展的戰略核心。

▼對於臺灣的中小企業而言,若能建構出透明的治理機制,贏得員工、客戶與合作伙伴的信任,AI治理就不再是企業的額外成本。(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