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普法形式 傳播法治聲音
近年來,武定縣人民法院持續探索普法新路徑,通過“庭審進校園”“法治副校長”“法院開放日”等多元形式,將法律知識轉化爲青少年可感知、能運用的生活智慧。
“現在開庭!”隨着一聲清脆的法槌敲響,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法庭近日在武定縣民族中學校園內正式“開庭”。
此次模擬法庭以“微信羣隱私權、名譽權糾紛”爲選題,緊貼青少年日常網絡社交場景。學生化身“審判長”“書記員”“法警”“代理人”“當事人”,生動演繹了從法庭調查、舉證質證到法庭辯論、宣判的全流程。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圍繞隱私權、名譽權與信息傳播邊界等內容展開激烈交鋒。此次活動通過真實案例改編,將抽象法律條文轉化爲具象化矛盾衝突,引導學生思考網絡空間的行爲規範。
模擬庭審結束後,該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結合案例進行深度點評,指出“網絡並非法外之地,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平衡需以法律爲尺”,並延伸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普法教育環節中,幹警以案釋法,強調泄露他人隱私、侮辱誹謗他人等行爲的法律後果。
參與活動的教師評價:“選題精準擊中網絡社交痛點,通過‘體驗式’學習,讓法治意識根植學生心中。”
學生感嘆:“原來法庭不是冰冷的爭論現場,而是講證據、重邏輯的理性戰場。”
“穿上法袍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法律的莊嚴,也明白了每一份判決都承載着公平正義的重量。”一名扮演審判長的學生表示。
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主動諮詢法律職業規劃,法治理想的種子悄然萌芽。
此次模擬法庭是該院踐行“如我在訴”“司法爲民”理念的又一個縮影。下一步,該院將繼續以“力度+速度+溫度”的司法實踐,築牢校園法治防線,助力青少年在法治陽光下健康成長。
記者 閔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