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普法好聲音——太原市婦聯“訂單式普法”有聲有色
“我們縣網格員需要關於婚戀家庭的普法知識。”“堯子尚村居民以中老年爲主,想針對這部分羣體開展普法宣傳。”……一張張精準的“普法訂單”傳來,太原市婦聯迅速響應、“精準派單”,一場場貼合需求的普法維權活動隨即落地。
在信息化數字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發傳單、開講座等普法宣傳方式很難引起廣大人民羣衆的關注和興趣。近年來,太原市婦聯通過精準對接羣衆需求、定製化開展普法活動,成功實現了普法宣傳的精準化、個性化與專業化,不僅提升了普法實效,更讓法治意識與法律素養在羣衆心中深深紮根。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解憂”
過去,面對婦女羣衆的法律訴求,婦聯往往是“就事論事”。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卻難以從根源上提升羣衆的法治認知。不僅重複勞動效率低,普法效果也大打折扣。爲改變這一現狀,太原市婦聯開始轉變思路,從“被動迴應需求”轉向“主動破解難題”,讓普法真正走進羣衆生活。
“李大姐,您家閨女的彩禮糾紛啊,民法典說了……”在太原市迎澤區鐵匠巷社區小廣場的梧桐樹下,太原市婦聯邀請的張律師總會搬着小馬紮和居民拉家常。她不講法條術語,專拿衚衕裡的真事舉例。“王阿姨家兒子離婚時房產怎麼分、劉大姐買菜遇缺斤短兩咋維權,那些民法典裡的‘硬條文’變成了家長裡短的‘暖談資’,讓普法像嘮家常一樣自然融入生活。”太原市婦聯工作人員介紹道。
“普法從不是冰冷的條文宣講,而是一場用真心換真心的雙向奔赴。”太原市迎澤區婦聯轉業幹部田國慶的這句話,同樣道出了太原市婦聯普法工作的核心思路。
田國慶至今記得第一次進社區普法的經歷:授課同志剛唸到“夫妻共同債務認定”,後排一位大媽就探過身子問:“我兒媳婦網貸給她弟買房,這債我家老頭子該還嗎?你們說的‘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到底啥叫‘一起過的日子’?”
散場後,他急忙向同事請教。同事笑着點撥:“‘共同債務’得說成‘倆人一起花的錢才一起還’。‘離婚冷靜期’就得講‘先別急着辦證,晾一個月,想想孩子、想想這些年的日子’。”
從那以後,田國慶再去普法,總會把居民常問的問題“翻譯”成大白話,他認爲只有這樣,普法任務纔算真的“傳達到位”。
像這樣的“日常”普法活動還有很多,太原市婦聯還聯合相關單位開展“巾幗普法鄉村行”活動,邀請文藝工作者爲羣衆送上30場法治文化“大餐”。相聲《法治人生》《天下無詐》、數來寶《套路》等節目,用村民聽得懂、用得上、記得住的語言,普及反家暴、反詐、民法典等法律知識,讓婦女羣衆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提升法治意識與法律素養。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作戰”
智力四級殘疾的小梅自幼依賴父親朱某生活,兩年前經人介紹與李某結婚。不久後,父親朱某也帶着再婚老伴和繼子入住,狹小的居室瞬間成爲矛盾焦點,110多次出警勸阻。無奈之下,小梅夫妻倆抱着試一試的心態走進太原市婦聯求助。
“那天她來時,攥着衣角反覆唸叨‘爸爸說不讓我們住了’,看的人是真心疼。我們當即啓動‘婦聯+調解委員會+多部門’聯動機制,着手處理這起糾紛。”有着多年調解經驗的太原市婦女兒童服務中心主任楊育穎回憶道。
隨後,在調解員法理情的疏導、勸說下,一家人放下心結,表示要互相尊重互相諒解。聯動成員提出一個方案並且得到雙方一致同意:“將朱某位於單元樓一層的住房一分爲二,一半從單元門進入,客廳及主臥由朱某及再婚妻子居住;另一半次臥將窗戶打通開一個門,直接通到小區院內,由小梅夫妻居住。廚房與衛生間則是共用。”
這扇從次臥窗戶改造的入戶門,不僅分隔了兩套住房,更打開了這個家庭重獲和睦的希望。這起糾紛的圓滿解決,正是太原市婦聯“寓普法於服務”的生動縮影。
發揮“聯”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提升全市婦女兒童的法治素養。太原市婦聯聯合政法委、法院、公安、檢察院、農業農村局、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了“錦繡姐姐禁毒創意集市”“反家暴鄉村遊園活動”“模擬法庭”等一系列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普法服務,切實凝聚最大的普法合力。
近年來,太原市婦聯始終將普法貫穿於維權接訪工作全過程,累計受理各類案件1800餘件,開展“清風進社區、廉法潤人心”等普法宣傳活動191場,覆蓋羣衆超1.3萬人次。通過這種“服務+普法”的模式,法律知識真正融入了婦女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引導廣大婦女和家庭既懂法、又會用法,切實提升了依法維權的能力。
陽曲縣某中學的普法活動,同樣體現了“協同作戰”的思路。太原市婦聯瞭解到該校學生存在“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希望加強心理輔導”“遇到問題不敢發聲”等困惑後,在學校開展了“對樹洞說出你的困惑”活動。孩子們將煩惱、困難、期望寫成信件放進“樹洞”,市婦聯派出的專業律師與學校心理老師共同收集信件,對發現的問題分類梳理,再通過法律講解、心理疏導等方式,及時、科學地爲孩子們解開心結。
從“婦聯搭臺”到共享“暖心局”
“媽媽,你看這本漫畫書說,爸爸不能隨便兇你!”“對,要是你爸再兇我,咱就跟他講法。”在一場“反家暴法律知識講座”上,一對母女的對話讓太原市婦聯的普法工作人員倍感欣慰:“我們簡單地一場活動也許就能讓法律的溫暖惠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不僅如此,太原市婦聯不搞“單向灌輸”,而是讓婦女羣衆當主角。發動婦女議事會成員、巾幗志願者成爲“普法帶頭人”,讓她們用鄰里間熟悉的語言傳遞法律知識,讓羣衆願意聽、記得住。同時,還把維權熱線、律師上門、心理疏導打包成“婦聯服務大禮包”,讓居民遇到事時,第一時間就想到“找婦聯靠得住”。
線下活動精彩紛呈,線上普法同樣生動便捷。“小店婦聯”微信公衆號用1分鐘情景劇演示“遭遇家暴如何報警”,30多個原創視頻、100餘條普法推文,2000餘次的閱讀量背後,是無數婦女羣衆拿起手機就能學法律的便利;“太原婦聯”微信公衆號在線上開設“錦繡姐姐普法維權篇”專欄,首次使用MG動畫形式開展普法,點擊量超10萬次。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出臺後,率先在全省開展線上有獎競答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次,讓婦女羣衆享受到“指尖上的便民普法”,有力推動了該法的學習宣傳貫徹。
如今,法治之花正處處綻放:校園裡,孩子們爭着當“法治小衛士”;社區中,姐妹們成立了“法律互助小組”;企業裡,女職工們學會了用勞動法維護權益。這種有聲有色的“訂單式普法”,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法律溫暖人心,讓每一位公民在法治的藍天下,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