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通話顯示臺海衝突機率低

(圖/路透)

9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引起國際矚目。這場美中領袖互動不僅是一次外交接觸,通話本身更具有諸多戰略意涵,尤其通話發生在美中關係高度對立、區域安全情勢緊繃,以及臺海衝突風險升高的背景下。

若從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川習通話」透露三層次的意涵:雙邊競爭可控;川普欲讓俄烏戰爭排入議程,以及臺海軍事衝突風險低。

首先,從美中關係來看,川習通話顯示雙方在長期競爭格局中,仍有維持「最低限度溝通」的意願。川普第二任期延續對中的強硬政策,無論在關稅、供應鏈重組,還是軍事部署上,都將中國視爲主要競爭對手。然而,過度對抗可能導致戰略失控。今年第二度的川習通話反映出雙方領導人持續有意願透過溝通來建構「護欄」。雖然無法帶來雙邊矛盾的全面緩解,但至少傳達出美中關係「競爭可控」的訊號。

此次通話,美中在TikTok股權重組問題達成共識,另在芬太尼管制上亦有進展。在通話中,美方強調了中國立場對俄烏戰爭走向的影響。尤其今年中共「九三閱兵」時,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同臺,美國必然有所警覺。川普提出中方需減少對俄支援的期待,對川普來說,川習通話讓他找到一個絕佳機會,將俄烏戰爭排入美中談判議程,這次既然提到,就表示未來在「川習會」時,北京「應該」會有所迴應。

臺灣議題一直是美中關係無法被繞過的一塊。不過從這次通話沒有提到臺海議題顯示,美中領導人有默契避開這個容易破局的議題,好讓後續的實體會面變得更爲可行。更重要的是,這凸顯臺海情勢雖然緊張,但雙方都未認爲急切,這種態度幾乎否定中國大陸在2027年會武力犯臺的推測。試想,如果臺海戰爭風險極大,那麼臺灣議題是不可能被美方排除在議程之外的。

川普希望藉此次通話塑造「我一出面,萬事搞定」的形象,TikTok的問題得到解決,直接滿足了川普的需求。對習近平而言,與美國總統平等對話,有助於鞏固其在國內民族主義的正當性。如果議程設計得當,能滿足川普里子與習近平面子,則10月底APEC「川習會」基本可期。事實上,這次通話雙方已對APEC美中峰會存有默契。兩人也表達互訪的意願,但明年是否成行,仍待觀察。

總結來看,此次通話展現了美中選擇維持「最低限度溝通」的現實,雖無法化解深層矛盾,但雙方充分展現「競爭可控」訊號,同時爲後續APEC會晤、甚至是領導人互訪鋪墊氛圍,看來美中均在對抗與合作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