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沒談臺灣!旅美學者分析「真正目的」 雙方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川習會」今登場,會談歷時約一個半小時後結束。圖/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川習會」今登場,會談歷時約一個半小時後結束。旅美學者翁履中分析,芬太尼、大豆、稀土都是可交易的籌碼;但科技、軍事、臺灣問題,纔是無法交易的矛盾。這次川習會結構性矛盾完全沒動,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雙方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指出,這場川習會氣氛看似熱絡,實則更像一場確認會,而不是試圖「突破」的峰會。川普需要「交出外交成績單」,習近平則希望釋出善意、穩定市場,但不讓步;結果是兩人都各取所需,拿回一些政治資本,但真正的結構性矛盾完全沒動。
翁履中分析,美國毒品問題嚴重,芬太尼已成爲選戰焦點,而中國是主要化學原料來源國,這次川普以「減關稅」交換北京「強化管制」,對川普而言可被包裝成「讓中國讓步」的外交成就,但這只是象徵性的動作,中國早已設立芬太尼出口監管制度。
翁履中說,北京這次配合大豆、稀土,前者大豆採購是低成本的政治禮物,能滿足川普農業州選票,卻不傷中國戰略;稀土出口鬆綁則是信號型操作,先穩住市場、緩解緊張,但北京保留隨時再收緊的彈性,這樣的手法是北京慣用的戰略退半步模式「表面妥協,實質維持主導權。」
「北京給了川普一點面子,卻沒給他真正的籌碼。」翁履中指出,臺灣議題沒說出口,不代表不存在,雖然官方說法是臺灣被排除在談判桌之外,但瞭解中美互動的人來說,不談本身就是一種信號。對北京而言,當前首要任務是穩定交流氣氛、重塑國際信任,對自身國力更有信心,不急着拿臺灣議題開刀;對川普而言,臺灣是高風險、低收益話題,一旦處理不好,會得罪北京、又引起臺北緊張,不如避談。
翁履中認爲,美中雙方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互動,是一種暫時的戰略冷卻。北京要維穩市場,華府要避免摩擦,這次川習會的真正目的是止血不對抗、降溫不退讓。但北京的沉默,也可能是一種戰略耐心。未必是退縮,而是選擇等對手自亂。
翁履中說,中國戰略節奏進入「穩步推進」階段,或許等美國陷入內部政治混亂或選舉焦慮,再提出要求,籌碼反而更大。因此中國不提臺灣,不是放棄,而是把這張牌留到更有利時刻。翁履中爲睽違6年的川習會下註解「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這場競爭沒有結束,也不太可能這麼快分出高下,但雙方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川習各自笑容背後,盤算的都是雙方該如何延續這場拉鋸。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美國山姆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圖/聯合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