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眼中只有關稅!辜朝明點破迷思 美元纔是問題根源

美元的主導地位與美國經濟實力密不可分。(美聯社資料照片)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使全球經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卻未必能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相對來看,常被誤解爲「美國陰謀」的《廣場協議》,則隱含藉由匯率改善貿易失衡的啓示。(圖/財訊提供)

「有兩個方法可以減少貿易逆差,一個是關稅,另一個是匯率調整。不幸的是,美國總統川普眼中只有關稅。」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一語道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變數。

《財訊》雙週刊於7月3日舉辦「2025財訊影響力論壇:全球經濟亮點在亞洲」,應邀出席的辜朝明以「川普、關稅和貿易驅動的經濟變局」爲題,發表專題演講,並和其他與談人,共同探討政經情勢和金融市場前景。

過去,全球化抹平了國與國的疆界;如今,川普卻試圖用關稅逆轉全球化。《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形容,世界正從平坦走向築牆,川普不只築起美墨邊境牆,還祭出對等關稅,打造更高的貿易圍牆,使2025成爲變化巨大的1年。

4個錯誤認知 美貿易失衡

在辜朝明看來,川普構築的關稅高牆,意味着保護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被視爲貿易逆差的理想解方,這個結果,主要源自4個錯誤認知。

1、自由貿易創造的贏家會多於輸家。辜朝明提醒,這論點的前提是,貿易必須處於平衡或順差狀態,以此標準來看,美國顯然是個例外,因爲美國的貿易年復一年都是逆差。

不斷累積的貿易逆差,讓美國付出什麼代價?據統計,1980年至2023年,美國經濟成長因貿易逆差造成的損失,總金額約42兆美元,數字背後,是一大羣自由貿易的輸家,失去工作、入不敷出,因此當川普首度參選總統,喊出保護主義時,隨即獲得大量勞工階級認同,讓他得以入主白宮。

2、美國的貿易逆差和低儲蓄率有關。這項觀點十分常見,臺灣央行就曾在新聞稿中,以美國貿易逆差(經常帳失衡)爲例,說明經常帳逆差,與民間和政府部門儲蓄不足的關聯性。

美國人消費需求高、儲蓄率低,但國內生產的商品有限,因此需要進口大量商品,滿足市場,導致進口多於出口,形成逆差。不過,辜朝明反問,如果美國內需這麼強,當地業者應該生意大好,爲何最終卻不敵他國進口商品,逐漸沒落?

「問題在美元!」辜朝明向《財訊》雙週刊採訪團隊解釋,當美元匯率太強,進口商品的售價,便相對低於美國國產品,「當有便宜的日本貨、臺灣貨可買,美國人爲何要買較貴的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