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商人性格與臺灣的命運
(圖/路透)
美俄元首川普、普丁會面談俄烏停火、領土改變,但烏克蘭人民、總統澤倫斯基都被排除在外。而《金融時報》7月也曾報導,川普已展現出某種程度的意願,將臺灣作爲談判籌碼。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上,幾乎沒有一位總統像川普這樣,把整個國家當成地產項目來經營。傳統政治家至少還會掛着國家利益與民主價值的招牌,即便在幕後交易也要維持體面;川普則完全不演,他乾脆把白宮當成私人辦公室,把國會當成難纏的投資人,把國際盟友當成房地產合作伙伴,反正所有事情都可以談,唯一的標準是對他有沒有「賺頭」。
川普的施政邏輯是《交易的藝術》這本自我推銷書的真人版。他相信任何合作都是一場零和博弈,他把談判描述成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先設局、再控節奏、搶話語權,然後利用媒體制造輿論,把對方拖進自己設計的棋盤。這套招數在地產買賣中或許有用,但搬到國際政治裡,籌碼往往是自己或對手國民的命運與安全。
他在與澤倫斯基的對話中丟出那句「You have no cards」,幾乎像個在賭桌上拆穿對手底牌的老千,毫不掩飾對對方困境的輕蔑。對他來說,烏克蘭的戰略價值不如一份可簽下的能源合同重要。這種赤裸裸的「籌碼思維」,讓外交從談判桌變成當鋪:你有東西,我纔有興趣;你沒有東西,那就別佔我時間。
「對等關稅」是川普商人思維的代表作。他把複雜的全球經濟簡化成一句競選口號——「我們被佔便宜太久了!」然後拿出談判的手法,誰賺我們的錢,就加關稅或要對方拿錢出來(投資),極盡脅迫,直到對方痛得求饒。這種操作對鋼鐵、汽車等產業或許能製造一時的數字勝利,卻無視供應鏈的相互依存和消費者的代價。
在川普的算盤裡,美國經濟不是全球網絡的一部分,而是一家必須用關稅牆保護的「家族企業」,他是老闆,世界其他國家要嘛多付保護費,要嘛滾出去。
與中國的互動,更是川普交易性格的放大鏡。一手高關稅、一手農產品大單,外加幾句威脅和奉承,把中美關係經營得像一場綁着定時炸彈的合資生意。真正令人不安的是,川普並不掩飾把臺灣視爲籌碼的態度。如果他認爲拋出臺灣能換來中國在貿易或軍事上的讓步,他完全有可能簽下一份「第四公報」。對他來說,這不叫背叛,這叫「好交易」。至於臺灣的民主、人民的未來,他根本不在乎。
川普的世界觀裡沒有「長期戰略」這回事,只有下一張交易單的收益率。他可以一早在推特或Truth Social上譴責一個國家,下午就與該國領導人握手言歡,只因對方開的條件夠漂亮。這種把國家治理當成商業拍賣的作風,短期內或許能收割民粹喝采,但長期只會耗盡美國的信譽資本,盟友越走越遠。
臺灣人希望命運能自己作主,然而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隨時有可能在下一次「大交易」中被改寫命運。與其被川普拿來交易,被人家當棋子,爲什麼不能在被談判之前有我們的聲音?我認爲目前政府應該儘速召開國是會議,爭取最大的共識,之後大量展現我們的共識內容。
我們更必須認清一個冷酷的現實:叢林規則下求生存,要有智慧。我認爲兩岸關係對臺灣的發展是重中之重。事實就是兩岸關係是臺灣對外的限制條件,臺灣必須要與大陸維持良好的關係;甚至應該立即對大陸展開誠意,進行兩岸談判,否則,等到川普的拍賣槌落下時,才發現自己是那件被賣出的商品,那就太遲了。(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