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雅爾達陰影 川普的割地和平與小國的命運

▲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當強權交換地圖時,弱小者交換的往往是墳墓 (When the powerful trade maps, the weak trade graves.) 。-- Anonymous

阿拉斯加峰會之後,戰爭沒有停火,只有鏡頭:紅毯、軍禮、總統禮車,這些影像取代了具體協議。雙普會之後幾個小時,川普從「先停火、後談判」的立場,轉向支持普丁的「直接談最終和平」,其核心代價是割地:烏克蘭必須放棄頓巴斯尚未失守的區域,甚至考慮承認克里米亞。

川普的髮夾彎,讓歐洲領袖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爲美方會堅持停火先行,如今卻被迫跟隨一個沒有槓桿的框架。這是「新現實主義」的寫真:權力分配與軍事優勢決定談判結果,而不是國際規範或制度。

普丁的和平條件 川普的讓步

依據《金融時報》2025年8月16日專題報導〈普丁要求烏克蘭讓出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以換取凍結其他戰線〉(Putin demanded Ukraine cede Donetsk and Luhansk in exchange for freezing rest of front line),普丁向烏克蘭及國際社會所提出的和平條件主要包括:

· 撤出東部核心地區(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

· 凍結在赫爾鬆、扎波羅熱的戰線,不再推進攻勢;

· 轉向直接簽署和平協議,而非停火先行;

· 強調解決語言、安全與衝突根源等核心問題,但未有官方完整公開條文。

另,綜合多家國際媒體揭露,普丁在會後提出六大交換條件:

1.烏克蘭割讓整個頓巴斯(約 6600 平方公里)。

2.俄方歸還小塊北部佔領區(僅 440 平方公里)。

3.正式承認克里米亞屬俄。

4.烏克蘭永久不得加入北約。

5.部分解除對俄製裁。

6.保障俄語與俄羅斯正教會在烏克蘭的地位。

持平而論,這份條件的核心根本不是妥協,而是逼迫烏克蘭承認「侵略者得利」的事實。川普在會後聲稱「大致達成共識」,卻等於將壓力轉嫁給澤倫斯基。對基輔而言,這不僅違反憲法(禁止割讓領土)的條文,更是戰略自殺。

▼這份條件的核心根本不是妥協,而是逼迫烏克蘭承認「侵略者得利」的事實。(圖/路透)

幻象外交 失血戰場

阿拉斯加峰會揭示了外交與戰場的節拍錯位。當俄軍持續轟炸烏克蘭城市時,川普卻在紅毯上稱讚與普丁的「良好化學反應」。

對普丁而言,即使沒有協議,影像本身就是勝利:紅毯鏡頭、總統禮車、與美國領導人並肩而立的姿態,足以撕去「國際孤立」的標籤。外交只是幻象,戰場繼續流血。

這是典型的「以戰逼和」手法:當侵略者掌握軍事優勢,外交只會成爲延伸戰場的工具。

人道代價 被遺忘的 25 萬平民

當然,一旦討論到割地問題,絕不可能只停留在權力政治。《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安娜・傅莎卡(Anna Husarska)在8月15日〈烏克蘭『土地交換』構想下的殘酷人道代價〉(The cruel human cost of the ‘land swap’ idea for Ukraine) 的專文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烏克蘭放棄頓巴斯,意味着至少 25 萬平民將被迫流離失所。

她以親身經驗指出,在斯拉夫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德魯日科夫卡與已被摧毀的康斯坦丁尼夫卡,多數居民深知俄羅斯佔領的代價。他們或許曾在 2014 年短暫經歷過「代理人政權」的黑暗,但如今不願重蹈覆轍。如果烏克蘭放棄頓巴斯,協議強迫撤離,將造成一波新的難民潮,情況與 2022 年遭全面入侵後相似。

那些曾與烏軍互動、靠軍事駐紮維生的平民,將被新政權視爲「合作者」而遭報復;老人與弱勢羣體,甚至無力逃離。這不是「地緣博弈」的抽象交換,也不只是地圖上的界線變動,而是迫使數十萬人失去家園的血淚現實。

在歷史中,芬蘭亦是一面鏡子。1939 年冬季戰爭,蘇聯以「安全緩衝」爲名奪走卡累利阿,造成 40 萬人淪爲難民。今天的頓巴斯,可能就是明日的卡累利阿。

規範鬆動 國際秩序風險

在全球式交易主義的思維下,如果「以土地換和平」成爲國際社會可接受的方案,勢必對現有的國際規範構成致命衝擊。這種做法無異於向全世界釋放一個危險訊號——只要侵略者展現出足夠的耐心與殘忍,終將能從中獲益。

這不僅危及歐洲邊界,也將外溢至印太。北京與其他潛在修正主義力量,將從中得到啓示:先進攻、再談判,便可能換得既成事實的承認。對臺灣與南海而言,這種模式尤其危險。

政策建議 避免外交淪爲幻象

在這場攸關國際秩序的關鍵時刻,如果國際社會不願坐視阿拉斯加峰會的錯誤決策持續發酵,至少應建立以下三項政策槓桿:

一、美國

恢復「制裁自動化」機制,將停火與制裁鬆綁直接綁定;將「談判門檻」與「戰場節制」掛鉤,避免普丁利用外交拖延。

二、歐洲

建立「志願者聯盟」軍援節奏,保持戰場壓力;強化能源替代,削弱俄羅斯資源槓桿;在話術上明確拒絕「割地」,堅持「先停火,再談判」。

三、烏克蘭

維持「不可替代性」,透過糧食出口、防空與航運安全,將歐洲利益與自身綁定;保留有限的長程打擊能力,作爲談判槓桿;提出分階段「空域節制」方案,以爭取第三方監測。

這些措施的目的,不是追求幻象的「快速和平」,而是建立可驗證、具懲罰性的框架,避免外交被淪爲影像工程。

雙普會 對臺灣的戰略啓示

阿拉斯加峰會證明:大國交易若以小國領土爲籌碼,受害的永遠是無力的平民與被邊緣化的國家。

臺灣必須警覺:國際承諾與安全保證若缺乏可驗證的槓桿,將在大國交易下瞬間瓦解。唯一的保險,是維持自我防衛能力,並將自身價值鏈深深綁入國際供應體系,使任何「以臺易和」的方案在現實上難以操作。

阿拉斯加峰會留給世人的,不是協議文本,而是紅毯與鏡頭。普丁輸掉文件,卻贏得影像;川普失去槓桿,卻留下場面。戰場依舊流血,而外交則忙於製造幻象。這就是大國協議的悲劇:墨跡會幹,鮮血卻不會。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割地換和」從來不是和平的捷徑,而是新一輪戰爭的伏筆。

▼臺灣必須警覺:國際承諾與安全保證若缺乏可驗證的槓桿,將在大國交易下瞬間瓦解。(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