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入股英特爾 投資人憂開不良先例
英特爾。(美聯社)
美國政府入股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部分投資人憂心,此舉可能開啓美國總統川普推動政府幹預私營企業的新時代。尤其是在交易敲定前,川普才曾公開要求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辭職,更讓投資人擔心美國政府幹預的力道。
根據協議,美國政府將把111億美元「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及其他資金轉換爲英特爾9.9%股權。雖然美國政府不會取得英特爾董事席次,但在特定事項上擁有投票權。英特爾新聞稿則指出,微軟、戴爾等科技巨頭執行長皆對此舉表達讚賞。
儘管部分科技巨頭表態支持,然而多數投資人抱持相反態度。有投資人直言:「如果總統僅僅透過威脅執行長就能拿走一家公司10%的股份,那就開創了一個糟糕的先例,我們愛川普,但不希望公司10%的股份被奪走。」
國家入股私人企業,或許少見於美國,在部分歐洲及亞洲地區並非罕見。例如德國的下薩克森州就持有福斯汽車(Volkswagen)20%股票,而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和臺灣等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皆有投資,例如臺灣政府就持有臺積電股票。
而事實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亦曾短暫入股幾家瀕臨倒閉的公司,輔助企業度過難關。不過美國此次入股英特爾,持有財務健康公司的股票的情形,是美國企業前所未聞的。
川普日前在自家社羣平臺「真實社羣」(Truth Social)上發文,表示他「零成本」出價,就拿到英特爾價值約110億美元的股權,他願意爲了美國整天達成這樣的交易。
對此,投資人紛紛顧慮,美國入股私人企業,不只模糊兩者的界線,恐怕還會讓企業在公司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造成衝突,不利企業發展。若是川普繼續入股其他美國公司,則可能引發投資人擔憂,美國是否會邁向國家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