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取消對臺4億美元軍事援助 訊息發佈時機點有貓膩?
▲《華盛頓郵報》獨家揭露,美國總統川普今夏拒絕批准對臺灣超過 4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華盛頓郵報》獨家揭露,美國總統川普今夏拒絕批准對臺灣超過 4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理由是他正積極尋求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達成一項貿易協議,並籌劃峰會會晤。多位知情人士指出,這項援助計劃原本包含比過去更具殺傷力的武器與彈藥,但在川普考量對中談判後遭擱置,雖仍有可能被推翻,但已標誌着華府對臺政策的重大轉折。
美國白宮僅迴應決策尚未定案,臺灣駐美代表處則拒絕置評。背景是北京正快速推動軍事現代化,並加強對臺軍演。美國情報界認爲,習近平設定 2027 年爲解放軍具備「奪臺能力」的時間點。此時美方若鬆動對臺支持,被許多專家視爲「錯誤時機」。
川普政府不僅延緩援助,也放寬對中國的部分科技出口限制,並暫緩執行國會對 TikTok 的禁令,引發國會議員與共和黨內部不安。
與拜登政府透過「總統削減授權」(PDA)多次快速提供臺灣軍援不同,川普堅持「軍售而非軍援」的原則。他認爲經濟繁榮的臺灣應該自購武器,就像歐洲國家一樣。這一思路在對烏政策上也有所體現:川普要求歐洲購買美製武器後轉贈烏克蘭,而非由美國直接出資。
臺灣方面已計劃在立法院審議的補充國防預算中,支付一筆可能達數十億美元的軍購案,主要集中於無人機、飛彈與感測器等「非對稱戰力」,但交付仍需數年。臺灣同時承諾提升國防支出,從現有 GDP 3.3% 提高到 2030 年的 5%。
值得注意的是,本週美國國會已被非正式通報,一項規模5億美元的新軍售案正在醞釀。川普本人則一再對外聲稱,「任內中國不會攻打臺灣」,同時將臺灣視爲可操作的籌碼,爲即將到來的「川習會」創造談判空間。
臺灣並非「戰略核心」 而是「可交易的籌碼」
川普政府這次傳出婉拒對臺援助,時間點在AIT表示臺灣地位未定,引發北京反彈之後,不得不令人好奇,是否刻意緩和美中氣氛,確保川習會不生變?同時,這個決定也再次凸顯川普對臺灣的態度一以貫之:臺灣並非「戰略核心」,而是「可交易的籌碼」。
這一點,我們從三個方向看得更清楚
第一,臺灣在川普眼中,與中國這張大桌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棋子。川普要的是確保任內北京不會採取軍事行動,如果習近平能承諾「不動手」,那麼臺灣議題對他來說就不會成爲優先事項。這也是爲何他願意暫時擱置援助,甚至在言語上淡化臺灣的重要性。
第二,川普始終將臺灣視爲「有錢的買家」而不是「需要幫助的盟友」。這次拒絕軍援,背後邏輯就是:既然臺灣 GDP 規模龐大,就該自己買單。他的思維與參議員林賽·葛拉漢「臺灣不需要免費援助」的論點相互呼應。
換言之,未來對臺軍售仍會繼續,甚至可能規模更大,但那將是「商業合約」,不是「安全承諾」。
第三,川普正把臺灣問題與中美談判綁在一起。取消軍援既是對北京的善意訊號,也是一張談判籌碼。對川普而言,「川習會」比「挺臺灣」更重要,因爲這纔是他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大交易家」身份的關鍵戲碼。臺灣在這個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
對臺灣而言,這則新聞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不論川普最終是否批准某些軍售,臺灣在他的外交棋局裡,價值從來都不是「戰略不可或缺」,而是「可以操作的議題」。
因此,「不需要擔心」已經是自欺欺人。臺灣必須準備好面對更多不確定性,並在「有沒有美援」之外,確實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
美國的操作現在已經讓臺灣在兩岸未來的討論裡,越來越「被動」,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川普可以左右臺灣和中國的互動節奏,臺灣自己還有沒有可能有發言權?能不能在「兩強交易」之外找到話語空間?這是臺灣真正需要謹慎思考的地方。
樂觀一點來看,臺灣不需要太過懼怕川普放棄我們,但絕對不能誤以爲美國會無條件支持我們。臺灣在美中之間,必須更聰明、更靈活,纔不會在大國交易桌上,只是被端上桌的籌碼。
▼對臺灣而言,這則新聞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不論川普最終是否批准某些軍售,臺灣在他的外交棋局裡,價值從來都不是「戰略不可或缺」,而是「可以操作的議題」。(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