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批綠能 臺灣應正視光電環境風險

七月初丹娜絲颱風侵襲臺灣,西南部海岸傳出太陽能板毀損,還有二成多未清理。對此,環境部除罰款,也下令九月底前處理完。環境部長彭啓明更表示,業者若再不處理,政府就接手。

環境部統計,颱風丹娜絲造成約十三點五萬片光電板受損,引發漁民與居民擔憂;板材中的鉛、鎘、銦、鎵等重金屬若流入海洋,可能對水質與漁業生態造成長期影響。幾乎同一時間,美國總統川普則在社羣平臺痛批綠能是「本世紀最大騙局」,指其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引發全球輿論熱議。

川普的言論雖帶有濃厚政治性,但也折射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若再生能源被過度美化爲「零污染」,卻忽略了生命週期中潛藏的環境風險,最終不僅可能失去社會信任,更會留下龐大的環境帳單。

目前市面上逾九成的太陽能板屬於矽基電池,雖以高純度矽爲主體,但導電漿料與焊料中往往含有鉛與銀;若板材破損或處置不當,鉛可能滲入環境。另一類效率更高的薄膜電池,則可能含有鎘、銦、鎵、硒甚至砷。這些元素在正常封裝下風險有限,但一旦進入水體,將對魚貝類與藻類產生毒性,並透過食物鏈威脅人類健康。

其中,鎘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致癌物,能累積於腎臟與骨骼;砷則爲知名的地下水污染源,慢性暴露會導致皮膚病變與肝損傷。銦與鎵雖非傳統高毒性金屬,但近年研究已發現其長期暴露可能損害呼吸系統與肝臟,並對淡水與海岸生態造成衝擊。研究亦顯示,銻的急性毒性更高於鎵與銦,斑馬魚與本地魚種在短期暴露後即出現顯著死亡率。換言之,太陽能雖能減碳,但背後潛藏的重金屬風險若被忽視,等於將污染轉嫁給下一代。

全球推動綠能,多半以「減碳」爲最高指標。這固然是氣候變遷下必要方向,但也容易誤導社會大衆,以爲再生能源就是「完全乾淨」。然而事實上,每一度太陽能電力背後,都伴隨製造過程的能源消耗與廢棄物排放,更包含未來拆除與回收的環境負擔。目前臺灣對太陽能板的廢棄回收仍處於初期階段,不但回收率偏低,且重金屬檢測標準尚不完整。一旦板材破損或遭掩埋、焚燒,就可能釋放毒性金屬,造成長期且隱性的環境污染。當社會大衆逐漸察覺風險卻看不到解決方案,對綠能的信任必然動搖。

臺灣若能在此刻正視太陽能背後的環境風險,並提出具體治理與技術方案,不僅能化解民衆疑慮,更能在國際綠能浪潮中樹立一個誠實、務實且值得信賴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