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晶片新招 專家:臺積、美光受惠

美國總統川普半導體關稅新招,專家認爲,臺積電、美光可能受惠。(路透)

外媒先後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計劃實施的半導體關稅政策,將以美國製造、進口晶片數量1比1爲基準,否則將課高關稅,專家認爲,短期影響有限,臺積電、美光可能受惠,惟對含晶片商品全面課稅存在技術性阻礙,若成真將釀3C產品通膨。

資深產業分析師柴煥欣指出,川普政府短期如僅就晶片要求當地產製與進口量爲1比1,對臺灣半導體與代工廠影響不大;後續若擴及含晶片商品,恐迫使鴻海、廣達、英業達等業者赴美擴大設廠,令成本攀升。

柴煥欣解釋,目前多數晶片都在臺、陸、東協國家加工組裝成產品再輸美,難以晶片數量「1比1」課稅,宣示意義大於實際衝擊,但如含晶片商品全面課稅,將讓稅務、成本上升,價格轉嫁下,造成3C產品通膨上升,壓抑美乃至全球消費力,引發全球經濟負向循環。柴認爲,晶片對等數量管控政策若實施,最大受益者將是格羅方德,英特爾代工晶圓因偏向核心運算,最晚到2027、2028年都不會受益。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表示,晶片對等數量的政策消息傳出,顯示川普已經打算針對關稅政策進行和緩的收尾,給自己也給臺積電臺階下,但臺積電未來在美國的產能佔比可能會提高,將會是新的長期性風險。

林偉智指出,美境內產製與進口1比1爲基準進行課稅,有利已在亞利桑那州佈局的臺積電,但在記憶體部分,對於韓國的海力士、三星較不利,因爲其先進HBM都佈局在國內,但對美光則相對有利。

至於可能對含晶片商品課稅說法,林偉智認爲,美國海關一定能做,但存在HS Code建立的技術性阻礙,且將墊高作業時間、抽查量測、行政程序等相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