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祭「金穹」印太抗中行得通嗎?

美國「金穹」(Golden Dome)飛彈防禦系統的示意海報。(美聯社)

美國視中國爲「頭號威脅」,這已成爲它國防政策的首務。隨着中國在印太的軍事影響力持續擴張,美國國防策略已將焦點轉當地。美國總統川普自重返白宮以來,除了打算重塑美國太空軍(Space Force)外,還積極打造名爲「金穹」(Golden Dome)的「下世代」飛彈防禦系統。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日報導,分析家說,要是這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防禦系統得以建成,將顯著提升美國防禦長程飛彈的能力。同時在印太地區、萬一臺海附近爆發衝突,也能威懾中方軍事行動。

然而,這靠衛星網和太空感測器來攔截飛彈的專案是否可行,還有所需耗費的成本仍引發諸多質疑。

防禦分析公司「預測國際」(Forecast International)國防預算分析師麥道格(Shaun McDougall)說,太空飛彈防禦在拜登政府時期已成爲「日益優先的事項」,而川普的倡議「將在未來數年加速這一趨勢」。他認爲,這項目很可能在於向中國發出訊號表明,對美國利益發動飛彈攻擊,將因新防禦系統的攔截能力而風險大增,得不償失。

而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高級分析師戴維斯(Malcolm Davis)指出,「金穹」利用太空技術顯然在於偵測,並趁飛彈發射的「助推階段」(boost phase),也就是火箭引擎燃燒的階段加以攔截。「這階段大約持續90秒到幾分鐘,飛彈速度相對較慢,而透過太空紅外感測器很容易偵測,」他說,「助推階段攔截對因應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不可或缺,無論是由彈道飛彈搭載的高超音速滑翔載具,或是靠超燃衝壓引擎技術的高超音速巡弋飛彈都是如此。」

然而,戴維斯也指出,其中的挑戰在於,太空資產必須部署在低地球軌道(low-Earth orbit),以確保效率,而這「需要大量感測器和攔截器部署在可能的飛彈發射地點上方」。儘管低軌道衛星巨量星系(Mega-constellation)技術如今已成熟,發射成本降低,使太空飛彈防禦較實際可行,但他認爲,「金穹」還是極不可能爲美國提供「滴水不漏」的防禦屏障。

「彈頭仍可能突破防線,核威懾和相互保證毀滅的傳統仍具現實意義。『金穹』最有效的情境在於應對印太地區前線部署部隊,以及基地所面臨的有限中程飛彈威脅,」他說,「因此,保護關島、沖繩等前線基地將受益於『金穹』,使中國更難攻擊這些基地或設法保衛臺灣的航母戰鬥羣。」他說,這防禦系統還能「削弱解放軍的「反介入與區域阻絕」(anti-access and area denial, A2AD)戰略能力」,也就是阻止敵方進入特定區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