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難獲最高法院全面放行
川普關稅難獲最高法院全面放行。路透
川普關稅案是否逾越總統職權引起高度爭論,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及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均判決認爲,川普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的徵稅政策違法。聯邦巡迴法院尤其指出,總統透過IEEPA實施的關稅範圍過於無限、權力過度膨脹。此判決雖予政府過渡寬限期,但川普政府已正式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將進行快速審理。這場訴訟攸關川普政府在全球貿易戰中推行的關稅政策是否合法,具高度政治與經濟意義。
川普依據1977年制定的IEEPA,宣稱國家緊急狀態,藉以擴大徵收涵蓋多數進口商品的對等關稅,旨在重塑國際貿易秩序、拉擡美國製造業及捍衛國家安全。此舉遭多個州政府和中小企業提告,認爲總統權力超越立法授權,最高法院受理此案使其成爲攸關國際經貿與美國政府權力關係的憲法大案。
依法而言,IEEPA明言賦予總統「管制」權,但並未明確提及「徵收關稅」的具體權限,更未授權對幾乎所有商品、大規模對多國徵稅。傳統上,根據美國憲法,徵稅和關稅權屬國會專屬立法權。若總統能繞過國會,以緊急狀態名義隨意課徵關稅,將導致權力分立被破壞,憲政體系受到嚴重挑戰。
案件焦點還涉及著名的「重大議題原則」(Major Questions Doctrine),該原則主張對涉及重大經濟和政治影響的行政行動,須有國會極爲明確的授權。關稅影響深遠,牽涉國際貿易、財政收入與國內生活成本,最高法院多數法官可能認爲此類大規模關稅屬重大議題,應獲得國會明文授權。
目前最高法院由六位保守派法官掌控多數,然而就本案而言,保守派法官在行政權案件中也普遍強調限制行政濫權與憲法分權原則。預計最高法院將依法律文本、立法歷史、憲政結構及重大議題原則,對總統權力劃定合理界線。
最高法院很可能部分否定川普以IEEPA爲依據而徵收「普遍關稅」的權力,判定IEEPA並未明示授權總統對所有商品、所有國家實施廣泛關稅,認定此舉違憲且越權。法院可能強調國會仍爲徵稅與財政立法的唯一權威,必須由國會通過具體法律授權以確定關稅範圍、對象與期限。另一方面,最高法院或會認可總統在針對特定國家安全或緊急威脅(如毒品走私或武器擴散)範圍內,有限度徵收關稅的權力,以保留行政部門因應特殊國安事件的合理彈性。最高法院近期判例趨勢嚴格執行重大議題原則,強調國會授權明確性,所以全面支持川普權力型裁決機率偏低。
若如此,意味着川普廣泛關稅政策將被法律限制,政府需取消或退還非法徵收部分關稅,並由國會重新制定清楚授權的法律。最高法院可能也會考慮到經濟穩定及市場衝擊,允許退稅過渡期,避免突發性經濟震盪。
最高法院可能採中間路線,對國安相關、緊急狀況下的具體限制性關稅予以允許,但否認用IEEPA全面合法化普遍性互惠關稅。這種折衷裁決將部分保護行政部門的緊急權限,同時保留立法權不被過度侵蝕。
最高法院如果否定川普課徵關稅的權力,將強化國會在貿易與財政立法的憲法地位,限制未來總統以緊急狀態名義推行大規模貿易政策,維護權力分立原則,也減少行政部門濫用經濟制裁的風險。短期內,政府可能需退還累計數千億美元的關稅,引發財政調整與經濟反彈。反之,若支持川普權力,則總統將成爲美國貿易政策的主導者,貿易壁壘和對外政策可更快速靈活調整。這可能引發國內外對行政權過大幹預貿易的憂慮,損及憲法分權制度與民主監督機制,所以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