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陸比英好」如天壤之別 專家全說了:代價太高
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戰逐漸降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中降低高關稅90天,「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Greg Ip)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手段前後不一致,對敵國比對盟邦還友善,然而,川普對中關稅縮回不是因爲中方妥協,而是國內代價太高,美國民衆承受脫鉤的痛苦是有限的。
根據投資機構 Evercore ISI 的分析,在經過週末協商後公佈的協議下,美對中的有效關稅將達到39%,其中包括川普總統上任前就已實施的關稅。這個39%的有效關稅,是美國針對所有主要國家中最高的,比起美國上週才與英國達成的協議後、對英商品徵收的 8% 有效關稅高出很多。(注:有效關稅低於名目10%稅率,是因爲部分產品可獲得豁免。)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Greg Ip)認爲,中國大陸此次所達成的協議,技術上是針對高關稅的「90天暫停」,而英國的則是一項最終協議的框架。儘管如此,眼下兩者可視爲目前美國對外關稅政策的「天花板與地板」。
中國大陸成爲「天花板」其實不難理解。中國大陸被視爲地緣政治對手,其龐大的工業產能過剩正被用來傾銷全球市場,擠垮競爭對手,併力圖主導關鍵科技產業。美國朝野兩黨普遍認爲,對陸供應鏈的依賴具風險,必須加以斷絕。
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週一表示,週末協商前的145%關稅其實「過頭了」,等同於實質的禁運。他說:「我們並不尋求與中國全面脫鉤。」
儘管是否稱之爲「脫鉤」仍具爭議,但如果目前的關稅政策維持不變,勢必將加速自中國大陸撤出的供應鏈遷移潮。這股潮流始於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政策,後續又由拜登總統擴大推動。
其他川普政府的新措施也進一步強化這一方向,包括上週與英國達成的協議中,針對中國大陸產品轉運至第三國再出口至美國的懲罰性條款,以及對高階人工智慧晶片出口的限制行動。
儘管週一公佈的協議看似是川普對中貿易政策邏輯發展的結果,但整個過程本身卻談不上有多「合乎邏輯」。川普的手段時常削弱自身論點,某些方面甚至對陸的待遇比對許多盟友還要寬容。
他在4月2日宣佈的原始「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原意是要依照各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比例,對其加以懲罰。因此,陸的關稅設定爲34%,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之一;而英國則被課以最低的「通用」10%關稅。
然而,對英國這樣一個堅定盟友且市場開放的國家徵收任何關稅,在過去幾年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如今,英國竟與中國大陸一樣正式承擔了10%的「對等關稅」,儘管去年英美貿易逆差僅爲120億美元,而中國大陸則高達2,950億美元。
的確,中國大陸目前的10%關稅是在數月前已實施的20%基礎上額外加徵,但這20%官方上是針對中國在芬太尼(fentanyl)走私問題上的角色所設。川普政府官員表示,北京已展現出解決該問題的意願。
然而,已經採取行動打擊芬太尼走私的加拿大與墨西哥卻反而被課以更高的25%關稅。
另一項不一致之處在於:川普曾承諾,將對那些進行報復的國家進一步加徵關稅。中國大陸確實進行了報復,而川普當時也將其對等關稅最終提高至125%。但如今,他卻將這一關稅大幅下調至10%。
這並非因爲中國大陸作出了重大讓步,而是因爲美國國內的經濟代價越來越高。他此前已對除北京之外的大多數國家撤回對等關稅,原因是股市與債市出現恐慌;而如今,在面對貨架空空、貨櫃運輸量暴跌與中小企業倒閉等警告下,他也對中國大陸的關稅大幅讓步。
這當中充滿諷刺:美國早已將對北京的依賴視爲一項潛在的國安風險,用以正當化徵收關稅;但正因爲這種依賴,美中「脫鉤」即使只是溫和版也會帶來巨大痛苦。川普如今對關稅的回撤,顯示出美國人能承受的經濟痛苦有其極限。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自己、遠離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