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海嘯再起!亞洲國家「淪爲重災區」 日韓積極談判

▲美國總統川普4日在白宮簽署法案時,做出相片中手勢。(圖/路透)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大動作恢復向多國課徵高額關稅,亞洲經濟體成爲重災區。從日本、臺灣、南韓到越南,多國正面臨關稅重壓,企業被迫重組供應鏈、調整出口策略。專家指出,美國保護主義升溫,反讓亞洲走向區域合作與市場多元化的新秩序。

根據《BBC》,川普自從4月宣佈對全球實施懲罰性關稅後,亞洲國家首當其衝,日本、南韓分別被課以24%、25%的稅率,越南甚至高達46%。雖然川普之後短暫將多數國家稅率降爲10%、並給予90天緩衝期,但外界預期更高稅率最快將於本週重啓,區域市場不安情緒升溫。

馬來西亞認爲,關稅將重創紡織、傢俱、橡膠與塑膠等多個產業。新加坡雖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仍無法豁免10%稅率。新加坡批評此舉「不是對朋友應該有的行爲」。

2024年東南亞國家合計佔全球GDP達7.2%,如今美方關稅壓力不僅升高出口成本,也讓區域經濟面臨長期結構性風險。目前僅有越南與美國達成協議——越南對美出口仍須繳交20%關稅,但美方對河內的出口則免稅;反觀日本與南韓正積極談判,卻仍受川普威脅將對日本車業課以高達35%關稅,讓如馬自達等車廠陷入「求生模式」。

其他國家反應也不一。澳洲要求將其稅率降爲零;印尼與泰國則主動釋出善意,承諾進口更多美國商品;貧困國家如柬埔寨則因談判籌碼有限,面對高達49%稅率卻無力應對。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杜特(Pushan Dutt)指出,亞洲經濟高度依賴美中兩大市場,位處全球供應鏈核心,若貿易模式出現轉變,亞洲國家勢必首當其衝。他認爲,印度因內需市場大,相對能抵禦波動,但如新加坡、越南與中國等出口導向經濟體則將承受更大壓力。

在川普關稅政策陰影下,亞洲供應鏈正出現新趨勢。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早年已投入晶片與數據中心設施,積極推行「友岸外包」策略,吸引美國企業轉向關係穩定國家設廠;「中國+1」模式亦促使企業將產線分散至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不過,即使站在友邦立場,川普的關稅仍讓許多長期在亞太耕耘的美國企業吃不消。Nike等服裝品牌長期依賴越南與印尼代工,如今被迫將漲價壓力轉嫁消費者。

投資顧問指出,未來資金可能從高關稅區如越南、柬埔寨轉往關稅較低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同時,企業也積極開拓歐盟、中東與拉丁美洲等新市場,尋求美國以外的成長動能。

環球晶圓新加坡營運主管陳耀光(Tan Yew Kong)坦言,晶片產業已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企業尋求穩定且安全的供應環境,也得接受成本不再低廉的現實,「我們得找一個能讓我們放心、供應不中斷的地方。」

教授杜特更指出,美國的貿易政策反而讓中國有機會重新掌握全球供應主導權。他引用一句諺語總結當前格局,「向王者低頭,然後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