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累、腫」心衰竭三大警訊 醫:非單純老化 這4因子更要小心

醫師提醒,心臟病所造成的「喘、累、腫」不適,常被誤認爲是老化影響體力所致。圖/123RF

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已連續超過15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二位,113年死亡人數共2萬3276人,平均約23分鐘就有1人。其中,心臟衰竭的盛行率及複發率、致死率很高,有「心臟癌症」之稱,醫師提醒,日常要注意喘、疲累、下肢水腫三大警訊,避免疾病發作時令人措手不及。

今天是「世界心臟日」,你有檢視過自己的護心習慣嗎?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心臟就像身體內的幫浦馬達,負責將血液泵至全身,當心髒功能受損,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時,就會造成呼吸困難、疲倦、腳踝水腫等症狀。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需坐着才能呼吸。

謝宜璋指出,心臟衰竭常被誤認爲老化,尤其是「累、喘、腫」很容易以爲是體力變差了,許多人沒有太在意,因此耽誤黃金就醫時機。心臟衰竭每次惡化與住院都會使心臟功能下降,死亡率也隨之上升;研究也顯示,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出院一年內死亡率約16%,5年死亡率更高達50%。

心臟衰竭的治療除了針對心臟本身,更要積極管理共病,並及早介入。謝宜璋強調,「三高、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的患者,更應提高警覺。」這些因素會加速血管老化,導致血管硬化或彈性降低,增加心臟負擔,長期下來恐引發心臟衰竭。

當心髒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提供身體所需的血液時,必須考慮進行心臟移植。但是臺灣移植資源有限,平均每年僅約60至80顆心臟可供移植,卻有逾350 人等待。等待過程中,約半數患者會再次因心衰竭住院,且每一次的住院,都將導致體內器官再次受到影響。

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心臟移植需要緣分,即使有心臟,不代表能順利移植。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成爲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臨牀數據顯示,心臟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約5成,而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成。

陳益祥強調,心衰竭病程變化快,若拖延到反覆住院或藥物需求急遽增加,常代表其他器官已受損。目前尚未有完全逆轉心臟衰竭的療法,但可以藉由藥物或手術方式進行控制,及時且定期就醫,並從運動、飲食、生活習慣着手,可降低心臟衰竭的惡化程度及改善症狀。